有一说一,选科这个事儿,从来就不是“选你所爱”,更像是“选你所剩”。
很多人以为高一分科是人生第一次择业,其实它更像是“打麻将摸牌”,抓到啥打啥。有人一摸上来就是“物化生”,高举高打,头顶闪光;有人摸出来是“史地政”,仿佛隔壁老王家孩子没考上高中一样,被亲戚们用异样的眼神默默扫视。
从某种意义上讲,“物化生”已经不再是一种学科组合,它更像是一道鄙视链的入场券。
只要你一说选的是物化生,老师不骂你了,家长也不拿别人家孩子说事了,连同学都开始多看你一眼,说一句“厉害啊老铁”。
而你一旦说选的是“史地政”或“物地生”——嘿,气氛立马变了,天冷了,记得加秋裤,别冻着你那点自尊。
可有趣的是,那些自称“学渣”的人,选科时往往不按套路出牌。
他们不选“强强联合”,不玩“压轴三科”,反而热衷于搞点“冷门组合”——比如物地生,地政生,史生政……看上去像文科,又不彻底;像理科,又不纯粹。
就像东北烧烤摊上卖的“豆腐裹上孜然味儿的辣条”,既不是肉也不是素,却奇香无比,后劲贼大。

一、“物化生”是硬菜,但“地政史”才是人间烟火
有种组合叫“物化生”,它像满汉全席,摆出来豪华得一塌糊涂。
你要有理综天赋、记忆力过硬、逻辑缜密、手速飞快,还得有那种“我不累,我还能写”的病态精神。物理要烧脑,化学要动手,生物还得背到睡梦里都是细胞分裂。
但谁让它是理科的门面呢?谁让清北有更大的几率,招的就是它呢?
然而另一个世界里,那些“被物理羞辱过的孩子”默默地收拾行囊,悄悄走进了“史地政”的大门。
他们不吭声,但眼里带着“被辜负的天才”的悲凉。
有次我去给一个高三班讲写作技巧,班里一位女生坐在最后排,偷偷用政治书挡着手机看《甄嬛传》。
我问她为啥选文科,她说:“理科不管你是不是天才,它只要你答对。而文科就不一样,它容得下你的情绪。”
不得不说,我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我有个朋友,物理不及格的次数比我吃西餐的次数都多。
老师一讲电场他脑子里就闪“雷公电母”,一讲牛顿他开始想“苹果味的旺仔牛奶”。他爸硬逼他学物理,说“理科才有出路”,结果高二那年他实在熬不住,把书一合,说:“爸,我决定了,我要从政!”
结果一转身选了“史地政”,现在天天拿《论持久战》抄语文作业。
他爸气得说:“你这叫从政?你这是从人类发展史中逃避现实!”
班里有个“学霸”,从高一开学就立志“誓死走物化生”,一口一个“我要考清华”。结果物理没学明白,化学也不放水,高二期中考试直接把“清华”学成了“清汤挂面”。
后来他暗搓搓换成了史地政,跟我们打招呼都不敢太响,生怕暴露身份。
可谁知道他在文科如鱼得水,成天语文靠写情书练作文,历史靠打游戏找时间线,政冶背得比广告词还熟,最后一跃成了文综第一名。
你说他到底是“卧底”,还是“脱胎换骨”?

二、“文科是逃兵?理科才是玄学”
很多人觉得选文科的,都是“理科学不会的逃兵”。
这话有一半对,另一半嘛……纯属瞎扯。你见过哪个逃兵能在文综卷子里硬着头皮把孔子孟子老子轮番念一遍,还得顺带把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背得滚瓜烂熟?
你以为背个地理图就完了?你以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能靠玄学背出来?
其实有时候,理科才是真正的“玄学”。
比如物理,有人学了三年,最后发现电流的方向是个假象;学化学,学了半天“阿伏伽德罗常数”还不如记住“老干妈一瓶750克”;生物更魔幻,“DNA结构”你写不对,老师都能给你安排“人生结构调整”。
我同桌当年死磕物理,一题能研究三个小时,最后研究成了哲学。
他看万有引力能悟出“世间万物皆有牵引”,看到摩擦力就感慨“人生哪能无摩擦”,一到考试就发愣:“老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我对题目没有作用,它为啥老给我反作用?”他爸气得晚上梦话都是:“再研究下去就该入道门了。”
有一哥们儿高一第一学期就放弃了理科,物理卷子一打开,他的脑子比宇宙还空旷。
后来他选择了“史地政”组合,学着学着突然开窍了,天天对着窗户背“社会发展阶段论”。他妈说他转文科后有了气质,说话也斯文了,饭后还喜欢喝点普洱。
他爸听了直摇头:“不对劲,这孩子不是学文,是入戏太深,天天当自己是鲁迅附体。”

三、不选化学的“物地生”,才是宇宙尽头的梦幻联动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最让老师头疼的选科组合,不是“艺术生”,也不是“全文科”,而是那种看似“理科”,实则“混搭”的——比如“物地生”。
物理、生物、地理,听上去好像还有点硬核,但细想一下,全是“孤胆英雄”。
化学缺席,整个理综仿佛少了灵魂;政治没了,连文综都拼不齐。你选的不是学科,是个“三不像”,像文不是文,像理不是理,像鸡尾酒里兑了豆汁儿,喝完只能一句话总结:也太离谱了吧!
我们学校有个神人,选的就是“物地生”。
老师一听直接原地开会,说:“你这是要考个孤儿大学吗?”他倒是轻描淡写:“我想学环境科学,污染防治这块我感兴趣。”结果后面课程里,生物天天教他光合作用,地理让他记热带草原的蒸发量,物理还得研究月球轨道……
最后那哥们高考志愿填的是“园艺专业”,他说:“我不想治污染了,我想种花。”
另一位“物地生勇士”更猛,高二下学期他爸妈才发现他压根没选化学,一家三口围着厨房吵成了现场直播。
他爸崩溃大喊:“你不选化学你考个啥?”他妈哭着说:“你连中药成分都不懂以后咋给我们熬药?”那哥们低头默默一句:“我选生物了,以后我种药。”
结果毕业他真考上了药学,不过是“中药种植与开发”,以后估计是给“老中医”当农场主了。

所以说,选科,其实就像打英雄联盟,不是每个人都非得选打野。
你菜的时候,选啥都不好用;你要是有点操作,玩辅助也能C。
真正的学霸不会因为“物化生”就自带光环,也不会因为“史地政”就心虚发怵。更何况,未来的世界需要的不只是“高分机器”,而是“能熬夜改PPT的活人”,是“懂得历史逻辑的人”,是“能跟甲方吵架但依旧活下来的打工人”。
没学化学的,不一定是废物;背不下政治的,也未必没出息。最重要的是,你选的学科能不能让你撑到高考那一天,而不是在期中考之后崩溃离场。
因此选物化生的,请别自我感动;选史地政的,也别妄自菲薄。把书念好,把饭吃饱,把觉睡足,活下去,走出去,说不定那一科你看不上的组合,最后真能带你进四舍五入的“985”。
谁说只有一条路通清北?
别闹了,真有本事,学啥你都能逆天改命。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你那点不多的脑细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