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每年暑假,校园里总有新的掌舵者接过接力棒。无论是本校提拔的“熟面孔”,还是外校调任的“空降兵”,新任校长都面临着共同的命题:如何在陌生与熟悉之间找到平衡,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打开局面,在权力与责任之间站稳脚跟?这些实践思考,或许能勾勒出一条从“新”到“信”的成长路径。
No.1
初任第一步:
放下“官架”,读懂学校的“前世今生”
张祖庆老师在《教育可以不同:让教育多一种可能》一书中写道:“校长要安安静静地把学校精神传承好,让老师们按着过去的方式往前走,悄无声息地把你的一些想法融入其中,这便是校长的功德所在。
“校长不是来当‘官’的,而是来做‘服务者’的。”这是多位新任校长的共同感悟。刚上任时,全校师生都在观望:你是刚愎自用的“马谡”,还是虚怀若谷的“诸葛亮”?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甩手掌柜”,还是扎根一线的“实干家”?赢得信任的关键,不在于职位权威,而在于能否真正“走进”学校。
1.理“旧账”:给学校做一次“全身体检”
前任校长留下的“遗产”,可能是宝藏,也可能是隐患。一位校长用“鱼骨图”工具梳理学校现状:师生构成、设施设备、政策环境、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拆解,才能看清学校的优势与痛点。理“旧账”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带着敬畏心传承。如果前任的做法合情合理,不必刻意标新立异;若明显不合时宜,当改则改。学校最经不起折腾,今天一套理念,明天一套规矩,老师只会无所适从。
2.润关系:从“记住名字”到“听见心声”
管理学的本质是关系学。上任前把领导班子、骨干教师的履历做成卡片,熟记每个人的特长与性格,第一次见面就能叫出名字、说出特点,瞬间便可以拉近距离。更重要的是“俯身倾听”。召开座谈会、走进办公室,听老师们讲学校的故事、工作的困惑、对未来的期待。“知屋漏者在宇下”,这些声音里藏着学校发展的密码。面对不同意见甚至冲突,需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一碗水端平。包容度,往往是新校长赢得尊重的第一块敲门砖。
No.2
站稳脚跟:
用“行动”代替“口号”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误区,在于把“烧火”当成目的。真正的变革,应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从师生最迫切的需求切入,用“小确幸”积累“大信任”。
1.抓关键:激活“20%核心力量”
一所学校的进步,往往由20%的关键人物带动。他们可能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敢闯敢试的青年骨干,甚至是爱提意见的“刺头”。新校长要做的,是发现并激活他们。给传统骨干赋权,让他们成为“改革尖兵”;给年轻教师搭台,让他们看到成长希望;给“意见派”机会,让他们的建议转化为改进方案。有校长用“变革微笑曲线”观察团队:先让积极者看到成效,再通过他们的带动,让更多人“卷入”进来。毕竟,教育变革从来不是校长一个人的“战斗”。
2.速赢项目:用“小改变”聚“大能量”
老师们最反感空谈理想,却会为实在的好处所打动。一位农村校长上任后,先改善了教师食堂的伙食,更换了老化的办公桌椅。这些小事让老师们感受到新校长懂我们的难处。另一所学校的校长则争取到公益组织资源,为学生增设了研学课程,家长们赞不绝口。
“速赢”的关键,是对准师生的真实需求。可能是改善工作条件的生理需求,可能是获得认可的尊重需求,也可能是专业成长的自我实现需求。当老师们看到好处,才会相信更好的未来。
3.顺文化:让学校“找到自己的句子”
学校的灵魂是文化,而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一位校长在整理校史时,发现一张80年前的照片,上面写着“一学年以上不缺课者”。这个细节让他深受触动,随后打造了“校史长廊”,让尘封的传统成为师生的精神纽带。
文化传承,要避免“另起炉灶”。如果前任校长留下的“读书节”“科技周”深受师生喜爱,不妨继续优化;若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就用新的实践让它“活”起来。正如《基业长青》中所说:“核心价值观是北极星,指引着所有决策。”
No.3
角色重构:
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四重进阶
优秀校长的成长,往往伴随着角色的自觉重构。不是“当官”,而是做“接力棒”“火车头”“助燃剂”“点灯人”。
1.做“接力棒”:让学校发展“无缝衔接”
每一任校长都是跑者,重要的是把接力棒稳稳传下去,有人夯实了硬件,有人培育了师资,有人打开了办学视野。新校长的任务,不是否定他们,而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再往前迈一步。长期主义,是校长的必修课。课程建设、教师成长、文化塑造,都需要时间沉淀。若总想着干几件看得见的大事,反而会动摇学校发展的根基。
2.做“火车头”:用专业引领方向
校长的第一身份是教师,第一职责是懂教育。深入课堂、参与教研、听课评课,这些一线工作不是负担,而是校长把握教学方向的关键。坚持每周至少听5节课,不进课堂,怎么知道老师的难处?不看学生,怎么谈育人?专业引领,更体现在为学校找准定位。面对“双减”“新课标”等政策调整,抓住契机推动课堂变革,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顺应趋势的变革,往往能事半功倍。
3.做“助燃剂”:让教师“燃”起来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成长。农村学校的教师常因缺乏平台而“躺平”,新校长的责任就是点燃那把自我成长的“火”。争取培训资源、搭建教研共同体、推广经验分享会,甚至用自己的成长经历现身说法。正如李镇西所言:“校长与教师的根本差异,在于教师为自己负责,校长为别人的成长服务。”当教师看到“专业成长有路径、付出努力有回报”,学校的发展就有了内生动力。
4.做“点灯人”:守护教育的“微光”
“每一所学校都是一堆火,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盏灯。”面对家庭复杂、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课后辅导、心理疏导、争取助学资源,用微小的行动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校长的“点灯”,不仅照亮学生,也照亮教师。有校长设立“月度人物”评选,让默默付出的后勤职工、坚守讲台的老教师也能获得掌声。教育的温度,就藏在这些被看见的细节里。
No.4
避坑指南:
新任校长最该警惕的“雷区”
1.忌“权力迷信”:放权比集权更重要
“校长不是‘救火队长’,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一位校长分享了“未画完的句号”理论,“留个缺口,让下属去填满它。”敢于放权,明确“谁主管、谁负责”,才能让团队各司其职、高效运转。
2.忌“盲目创新”:守正才能出奇
一些新校长刚上任就推翻前任所有做法,结果导致人心惶惶。其实,改革的前提是认清什么不能变,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师生认可的传统活动、经过实践检验的好制度,都应得到尊重。创新,是在传承基础上的优化,而非“全盘否定”。
3.忌“回避矛盾”:敢于挑担,更要敢于批评
面对不良风气、工作失误,回避只会让问题堆积。优秀校长的担当,体现在有责任主动扛,有过错敢承认。批评时对事不对人,处理时依法依规,才能让人心服口服。绕开问题,其实是在给自己的路上埋地雷。
No.5
校长的修行,是成为更好的教育者
从“新任”到“信任”,考验的不仅是管理能力,更是教育情怀。职务可以任命,但尊重只能赢得。放下“官架”,才能走进师生心里;守住“初心”,才能在传承中创新;扛起“责任”,才能让学校真正生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校长的成长亦是如此。或许不必追求“轰轰烈烈”,只需像一盏灯,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照亮学生的成长路,温暖教师的心。这就是校长最珍贵的“成绩单”。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