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星期四)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DNA揭秘:人类驯养牲畜的代价——瘟疫崛起
大约6500年前,欧亚大陆的狩猎采集社群开始定居并饲养牲畜,而动物的疾病也随之传播给人类。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的大规模基因组分析表明,人类转向畜牧养殖的同时,也成为一些原本仅存在于动物体内的病原体的宿主,例如引发鼠疫和麻风病的微生物。
这项研究由英国牛津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团队合作完成。他们分析了欧亚大陆1313具古代人类遗骸的DNA,时间跨度达3.7万年,在血液、骨骼和牙齿中鉴定出5486条微生物序列,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结果显示,人畜共患病原体主要出现在约6500年前或更晚的样本中,并在5000年前达到高峰。这一时期,人类社群正从狩猎采集转向农耕和畜牧,同时草原游牧民族迁入欧洲,他们驯养马匹、牛群,与动物共同生活,增加了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研究指出,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病原体从动物向人类的跃迁。例如,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最早出现在5700至5300年前的样本中,并在5000年前广泛传播。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最早出现在约1500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样本中,正值松鼠皮毛贸易兴盛。
研究还指出,虽然狩猎采集时代人畜共患感染可能偶有发生,但研究显示随着生活方式变化,感染风险显著增加。这一发现对现代仍有警示意义,因为人类活动仍在不断侵占野生动物栖息地,增加疾病跨物种传播的风险。例如,新冠病毒和H5N1禽流感病毒均源于动物。
《科学通讯》网站(www.sciencenews.org)
34亿年前的撞击秘密:科学家借地球岩石解码火星生命信号
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北极穹顶”发现了一处十亿年以上前的小行星撞击遗迹,该遗迹隐藏在34.7亿年前喷发的熔岩碎岩中。这一发现可能为研究火星远古生命提供重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
该区域的砂岩中保存着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它们形成于远古热液池和浅海环境。由于火星在30至40亿年前可能同样存在液态水和生命活动,这些岩石成为研究火星生命迹象的理想类比样本。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团队指出,火星表面的岩石常因陨石撞击或热液活动发生蚀变,可能掩盖或扭曲潜在的微生物化石结构,而此次发现的撞击遗迹有助于科学家理解类似过程对化石保存的影响。
与火星和月球不同,地球的古老撞击坑大多因板块运动和侵蚀作用消失。此次发现的“米拉尔加撞击结构”是地球上罕见的深部撞击证据,其震裂锥分布范围达7公里,表明曾有一颗直径1至2公里的陨石撞击地球,形成约16公里的陨石坑。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研究人员强调,受冲击的34.7亿年玄武岩中含有罕见的“受冲击”钛矿物,密度高于地表常见同类矿物,记录了撞击时的高压环境,这类岩石是研究早期地球撞击历史的珍贵材料。
这一发现为未来火星样本分析和生命探测任务提供了新的研究框架,帮助科学家在复杂的地质背景中寻找可能的生命证据。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塑料杀手:全球35万心脏病死亡竟与这种化学物质有关!
塑料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正在危害人类健康。一项新研究发现,广泛用于食品容器和医疗设备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与2018年全球约35.6万例心脏病死亡相关,其中约75%的病例集中在中东、南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DEHP是一类常见于塑料制品、化妆品、洗涤剂等产品的化学物质。当它们分解为微小颗粒并被人体摄入后,可能引发肥胖、糖尿病、生育问题甚至癌症。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健康中心的研究团队重点分析了DEHP的影响,该物质会引发心脏动脉炎症,增加心脏病和中风风险。研究估计,2018年全球55至64岁人群中,DEHP暴露导致的心脏病死亡占心脏病死亡总数的13%以上,造成的经济负担估计高达5100亿美元,甚至可能达到3.74万亿美元。
研究使用了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健康与环境数据,包括尿液中的DEHP代谢物检测结果。东亚、中东和太平洋地区受影响最严重,印度、中国和印尼的死亡病例最多。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地区可能因塑料生产快速增长而面临更高的DEHP暴露风险。
该研究由柳叶刀子刊《电子生物医学》(eBioMedicine)发表。研究团队强调,需加强全球监管以减少邻苯二甲酸盐暴露,尤其是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地区。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告别电域限制!中国团队打造下一代光通信芯片
大数据时代对信息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海量数据传输和能耗管理方面。目前,90%以上的数据通过光波传输,但处理仍依赖电域,导致效率瓶颈。为此,研究者提出两种方案:光-电-光转换(O-E-O)和全光信息处理(AOSP)。O-E-O存在并行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而AOSP通过光域直接处理数据,在复杂度、成本和能效上更具优势。
硅基光子学是推动AOSP发展的关键技术,其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兼容性、低损耗和强非线性特性,可满足未来光网络的“3T”(格式、波长、带宽透明)、“3M”(多功能、多通道、多网络)和“3S”(自感知、自学习、自适应)需求。
由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机构组成的团队,成功研制出单片集成可编程AOSP芯片,可支持光滤波、信号再生和逻辑运算。该芯片基于绝缘体上硅(SOI)技术,通过超低损耗波导(0.17dB/cm)和高Q值微环(2.1×10⁶)实现宽可调滤波(0.55 pm至648.72 pm)和高效四波混频(转换效率12 dB)。此外,团队采用新型波导结构和先进封装技术,解决了光热串扰问题,实现八通道多功能集成(总处理能力800 Gb/s),并兼容多种调制格式。实验证明,该芯片可使QPSK信号的接收灵敏度提升6dB以上。
未来,随着纳米制造和新型材料的发展,AOSP芯片的性能将进一步提升,为高速通信和先进计算提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