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不是错误,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我的美术挫折教育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11 15:03:03

本文作者:小古

图片来源:互联网

真正的美育不应是精致技巧的展览馆,而该成为滋养生命的土壤,允许笨拙,包容试错,庆祝意外。

文丨顾炎焱

编辑丨当代教育家编辑部

本文字数2460,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作为美术老师,我见过太多令人揪心的画面:

有的学生因为画错一笔就崩溃大哭,有的因为画笔有瑕疵而放弃创作,还有的甚至因为追求极致陷入焦虑。

学校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将近一半的高年级学生存在“作业必须全对才肯提交”的强迫性思维倾向。

我常常在想,当教育过度追求“正确”与“完美”,我们是否在剥夺孩子体验过程、接纳真实的权利?

直到后来我读到一本名为《点》的绘本,心里忽然亮了。

书中那个从愤怒的“点”开启艺术之旅的小女孩,像一束光穿透了教室的阴霾。

我试着带领孩子们把撕碎的画纸碎片拼贴成新画,在教室设置“不完美画廊”,共读绘本,一起在陶土裂缝中镶嵌“星星”……

这场以美育疗愈心灵的实践,不仅重塑了学生的创作观,更让他们学会与生命中的“不完美”温柔和解。

困境:撕碎的画纸与哭泣的橡皮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正带着三年级学生进行“我的自画像”创作。

教室后排突然传来“刺啦”一声——小宇将画到一半的肖像撕成两半,纸片像枯叶般散落在地。

“眼睛画歪了……全都毁了!”他攥着残破的画纸,指尖因用力而发白。

这声撕裂如同导火索,引爆了更多压抑的情绪:朵朵用橡皮反复擦拭裙摆褶皱,橡皮屑在课桌上堆成白色的小山;航航将调色失败的画作揉成团,狠狠砸进垃圾桶,力道中带着不符合年龄的愤怒。

课后家长与班主任的对话更令人揪心:“小宇上周数学测验因漏写最后一道应用题的单位扣了2分,回家后把自己锁在房间撕光了所有草稿纸。”

翻阅班级心理档案,37%的家长备注“孩子抗拒尝试新事物,惧怕犯错”。

更讽刺的是,美术教研室的玻璃柜里,历年“优秀作业展”陈列着工整如印刷品的静物临摹——我们引以为傲的美育成果,此刻却像一面照妖镜,映出教育异化的真相:当标准化评价体系将“完美”塑造成唯一标杆,美术课早已背离了滋养心灵的初衷,沦为囚禁“完美囚徒”的牢笼。

我开始系统性追踪学生的创作行为:一堂40分钟的美术课,平均每个学生使用橡皮11.3次;68%的学生会因画纸折角、彩铅断芯等轻微瑕疵要求更换材料;甚至有学生在课后偷偷用尺子测量花朵图案的对称度。

这些数据让我惊觉:完美主义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教育评价体系中“标准化思维”渗透下的系统性教育焦虑的缩影。

破局:绘本故事照亮“容错课堂”

转机出现在女儿生日那天。

当她指着绘本《点》中潦草的紫色原点大喊“这个歪歪的点好酷”时,我忽然意识到:那些被成人视为“错误”的痕迹,在孩子眼中或许正是创意的火种。

第二天,我抱着20本治愈系绘本快步走进教室:“今天不画画,我们来讲故事。”

图片来源:互联网

当投影幕布上出现《点》的跨页画面——小女孩瓦士缇从愤怒的“点”开启艺术之旅,最终用无数个不完美的点举办震撼画展时,朵朵指着屏幕惊呼:“她的点都画歪了,怎么还能开画展?”航航抢过《味儿》的绘本,对着画纸上歪扭的小人傻笑:“这个画家和我一样总画错!”

我顺势掏出自己初中时的素描本:扭曲的苹果像外星生物;校长肖像被画成三眼怪物;某页角落还留着当年被批评“形不准”的泪痕。

“原来老师也会画砸呀?”孩子们的笑声如春日暖阳,驱散了教室里经年累月的紧绷氛围。

我们移开课桌,在教室中央铺开“绘本地毯”。

当共读到《糟糕,身上长条纹了!》时,我邀请学生用肢体表演“颜料涂出界”的场景:小宇蜷缩身体模仿干涸的蜡笔,朵朵张开双臂演绎飞舞的色块,航航甚至用跳绳扭成“出界的彩虹”。

这种打破常规的沉浸式阅读,让绘本角色成为照进现实的镜子。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两周后,我捕捉到令人振奋的变化:在《情绪怪兽》绘画课上,有学生主动将“画错”的黑色色块改造成“生气怪兽的斗篷”;当航航不小心折断了陶泥工具,竟兴奋地喊:“我要做一把断剑,这是勇士的勋章!”

重构:在“不完美画廊”里重塑规则

为将零星的灵感转化为系统性的课程改革,我与学生共同制定了《不完美画廊公约》。

这个设在教室后墙的展览空间,专门收藏三类作品:画歪的线条、涂出界的色块、意外破碎的陶艺。

展览规则充满颠覆性:

一是创作故事强制标注:每件作品必须配50字说明,记录“失误”发生时的心理活动和转化思路。

二是每周评选“最美意外”:用星星贴纸为最有创意的“错误”投票,当选者可获“意外发现家”勋章。

三是橡皮禁用令:除非影响画面安全,否则不允许使用橡皮,所有“失误”需通过创意转化而非物理消除。

小宇将撕碎的自画像拼贴成抽象作品,裂缝处用金粉勾勒,取名《生气与开心的碎片》;航航把陶艺课上捏塌的碗改造成“恐龙食盆”,塌陷处恰好成为恐龙的咧嘴笑容;朵朵给擦破的画纸贴上星星贴纸,写下:“这里本来有个洞,现在成了通往月球的隧道!”

教学语言也随之蜕变:当学生为“画错”焦虑时,我会举起绘本《味儿》提醒:“还记得那个把苹果画成炸弹的画家吗?你的‘错误’里藏着什么新发现?”

工具材料也从“精密仪器”回归“游戏伙伴”——报纸拼贴替代工笔描摹,落叶拓印肌理取代标准色卡,甚至摔裂的鸡蛋壳都成了浮雕材料。

在“破碎重生”主题课上,学生们戴着护目镜,故意将陶泥作品摔出裂缝,再用金漆进行“伤痕修复”。这种对“不完美”的仪式化处理,让美术课真正成为冒险的乐园。

生长:从画纸裂缝到生命之光

这场实践的影响远超美术课堂。

期末家长开放日上,小宇妈妈对着儿子的“破碎重生”系列红了眼眶:“他现在会指着作业本上的红叉说‘这是我的勇敢印章’。”

朵朵爸爸发来女儿讲解数学错题的录音:“虽然答案错了,但我发明了‘跳格子计算法’!”

最珍贵的礼物来自航航——一个装满陶土星星的玻璃罐,每颗星星都留有指纹裂痕,罐底纸条写着:“老师,妈妈说裂开的地方会发光。”

如今,那株用胶带修补的多肉已蔓延成绿瀑,裂缝中钻出的侧芽向着阳光舒展。

每次经过教室,我都会想起学生们在“不完美画廊”前的对话:“原来裂缝不是错误,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这场教育实践让我深刻领悟:真正的美育不应是精致技巧的展览馆,而该成为滋养生命的土壤,允许笨拙,包容试错,庆祝意外。

当绘本中的角色成为孩子的镜像,当美术课的“失误”转化为成长契机,我们触摸到了教育最本真的力量——它不是消除所有裂痕,而是教会学生用金粉修补残缺。

教育的美好从不在完美无瑕的假象中,而在真实接纳的勇气里。

或许某天,当这些孩子面对人生的风雨时,会想起曾经在美术课上,他们如何将破碎的陶片,拼成了发光的星辰。

图片来源:互联网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5年06月第06期[上半月] (原标题为“ 绘本治愈完美主义: 我的美术挫折教育实践 ”)

编辑:孙彦晗

二审:董慧慧

三审:张雪丽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订阅(纸质版刊物):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

本刊声明

1.投稿邮箱:dangdaijiaoyujia@163.com。初审通过后,编辑会与作者联系修改、配图等事宜。

2.本刊欢迎教育叙事、课程故事类文章,要求案例鲜活,叙述生动,不要写成学术论文格式。单篇文章字数在2000-5000字为宜。

3.《当代教育家》刊发文章,均不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编辑费,也未与任何投稿中介展开合作。请勿轻信所谓的“代写代发”“投稿中介”“有偿发表”等信息。

编辑收稿邮箱

dangdaijiaoyujia@163.com

杂志订阅方式

国内统一刊号:CN37-1488/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3526

邮发代号:24-262

定价:人民币20 元,港币 30 元

订阅方式一:线上订阅,扫描下方二维码,一站式完成订购

订阅方式二:编辑部订阅,订阅QQ : 1036425237

订阅方式三:邮局订阅,请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4-262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