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海淀老牌名校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传来新消息——
今年春季学期的开学典礼上,理工附中提出要建设一所“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科学与技术高中”,日前迎来新的规划阶段,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理念、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及培养目标。
这也意味着,“建设一批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普通高中”这个被明确写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里的重要风向标,将在理工附中正式落地,而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再度升级加码。

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有着很清晰的发展目标,那就是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示范,特别是为高中多样化发展提供范本。
而能够承担起“领头羊”的角色,理工附中自然有着十足的底气。
这所马上要迎来建校75周年庆的海淀老牌名校,一直把科学教育刻在“DNA”里,近年来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更是火力全开——入选国家级教改实验区首批基地校,获评海淀区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启动“卓越工程师基础教育阶段培养项目”,开展高研实验室项目......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取得的成绩也是相当亮眼。仅2024和2025两年,理工附中共有28人被教育部英才计划录取,7人被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录取,8人被北京市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录取,2人被北京市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录取,共计45人,录取人数在北京市名列前茅。
那么,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到底要怎么建?课程如何设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起来看——

01
向未来生长!
理工附中打造科学与技术高中新样态
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的办学愿景是“向未来生长”。
“‘未来’象征希望与创新,指向国家发展、世界进步的时代趋势;‘生长’则体现了基于源动力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因材施教、生态多样、动力内生的发展生态”,理工附中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发展愿景
“向未来生长”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向自己的未来生长
学生未来的路能走多远、飞多高,关键在于他们自己是否拥有强大的生存力和内驱力,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特别看重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
内驱力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成长的原生动力。
学习力是指学生持续获取知识、整合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力是学生将所学迁移应用于新情境中,提出新问题、形成新观点、设计新方案的能力。
这三大能力的提升,正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会学习”到主动“学会发展”的成长蜕变,让他们真正成为掌控自己未来的主人。
向国家的未来生长
未来我国的重点发展方向是什么?前几年出台的2035远景目标纲要里提到了7大前沿科技,包括人工智能、芯片、量子信息、脑科学、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这些都是国家着力发展的方向,也是能够改变人类未来的科技领域。
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立足“科学与技术”的先进性、创造性与实践性,构建融合科学思维与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面向国家未来,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的创新人才。






向世界的未来生长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必须主动拥抱变革,以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为目标。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倾力培养学生立足于世界舞台的“硬实力”,通过全球胜任力课程、“博观之旅”阅历课程等,培养学生理解世界的智慧、沟通世界的语言、贡献世界的担当。


02
激发每位学生向未来生长的课程体系,
搭建成长“立交桥”
课程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科学与技术高中的基石。
学校依托集团内多校区协同发展的体制优势,在十二年贯通培养体系中构建了“未来公民素养课程—志趣涵养课程—优能发展课程”课程群,推动全学科育人,打造适应未来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聚焦三大关键能力,着力支持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成长,助力每一位学生成为适应未来挑战的优秀公民。
理工附中课程教学中心副校长关健表示,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与工程素养,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在推进国家课程高质量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将学科知识与技术、工程领域的实践应用深度融合;采用项目组方式打造综合课程群,依托“卓工项目”“高研实验室”等课程开展教学实践,通过自主探究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未来公民素养课程”融合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内容,突出育人导向。开设生涯规划课程群、人工智能与未来职业课程等发展学生未来规划力;基础生存课程、健康科技课程提升学生独立生活力;全球胜任力课程、“博观之旅”阅历课程提升社会沟通力。
“志趣涵养课程”主要包括国家及地方基础课程以及学校自主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探索形成的一系列学科拓展课程,以及丰富的社团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兴趣,并在深化与聚焦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引导兴趣向志趣升华。
“优能发展课程”强调基于一定知识、技能领域的探究和创新,包括高研实验室、创新工程实践、语言建构等系列课程,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支撑志趣落地。志趣涵养课程和优能发展课程共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力的跃升。
课程群实现课程、资源、评价等多维衔接,打通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转化机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志趣导向、潜能激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灵活、开放、个性化的“成长立交桥”,助力学生在纵向递进中实现持续成长,在横向融合中拓展多元空间,在贯通培养中迈向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学生成长立交桥
03
聚焦核心素养,
绘制“未来能力成长导航图”
为真正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学生,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构建了科学完善的学生发展素养评价体系,聚焦未来导向的素养维度、核心能力和评价路径,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与育人目标之间的桥梁。
这套评价体系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厚德明理 弘毅精工的杰出中国人”。
根据这个目标,最终形成了以“6大素养维度+ 32个素养指标+6级评价水平”为结构核心的“面向未来的六维成长”立体素养评价体系。

△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学生发展素养评价体系
这个素养评价体系是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为学生精心绘制的“未来能力成长导航图”。它明确了学生面向未来所需的核心素养,并细化为具体能力点,同时设定清晰的进步阶梯,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发展路径。它不仅帮助学生看清成长方位、明确努力方向,也在教育实践中托举起他们的格局与使命,塑造兼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的拔尖创新人才。
首先是6大核心素养维度,这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大方向,分别是:人文奠基、理工见长、自主发展、精益求精、家国天下、引领创变。
其中,“家国天下”与“引领创变”构成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育人的价值核心,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引导他们在理解时代使命的基础上激发创新精神。“理工见长”和“精益求精”是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学生的特质,注重夯实科学基础,提升逻辑思维,强化实践导向,锤炼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培育严谨务实的科学家精神。同时,兼顾人文素养、个性发展,激发潜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样样都强。
为了让这个大方向更清晰、更容易落实,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把这6大素养维度细化成了32项具体的素养指标,也可以理解为这就是学生需要掌握和提升的32个具体能力点。
这些能力点覆盖认知、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等方方面面,如数学素养、艺术鉴赏、科学实验、健康习惯、演讲表达、全球视野......形成了一份非常详细的“未来能力清单”。

明确培养哪些能力只是起点,更关键的是了解学生在这些能力上的发展水平。所以每一项具体能力指标,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都精心设置了6级评价标准,从“认知初步”到“迁移创新”,构建出清晰可循的成长路径,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教师科学评价,推动“教-学-评”一致性落实。这就像给学生学习每种能力都搭好了清晰的阶梯,让学生自己一眼就能看到“我现在站在第几级台阶上?下一步该往哪里努力?”
“面向未来,理工附中在科学与技术高中建设中,积极探索贯通式育人机制与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协同路径,回应时代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深切呼唤。理工附中将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优势,构建更具系统性与前瞻性的科技人才培养高地,助力学生‘向未来生长’,成长为能够引领国家发展、服务人类进步的卓越科技创新人才”,谈及理工附中科学与技术高中的未来发展规划,理工附中校长王海霞这样说道。
文 | 京教君
素材 |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