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士数量激增!远超学术岗位容纳能力

发布时间:2025-07-11 20:03:03

本文作者:小古

博士,过剩了?

《自然》杂志最近发文指出,全球博士毕业生数量数十年来稳步增长,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甚至呈现博士生规模爆发式扩张之态。近十年(2015年至2024年)我国在学博士生人数从2013年的32.67万激增至67.63万,翻了一番还多。

但在学术人才扩张的浪潮背后,却暗藏着结构性矛盾。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的岗位供给量难以匹配博士人才规模的持续扩张,现有学术职位无法充分吸纳新增人才,而大学在引导学生转向学术界外就业方面也缺乏有效准备。

2023年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英国4500多名博士毕业生中,超过三分之二在非学术界就业。这类工作专业对口度不高,薪资也不见得比硕士高。从业者认为自己学历高但并未受到工作单位的重视。

全球范围内,博士“产能”似乎过剩了!

PART 01

当就业成为这些博士的难题

在大众看来,就业情况是判断博士是否过剩、学历贬值与否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博士不好找工作的消息屡见不鲜,尤其是文科博士和东南亚博士。例如,知乎上有网友分享了某985汉语言文学博士生投递20余所高校却未获面试机会的案例。网络媒体、社交媒体上不时爆出教育学、哲学、法学等人文类专业就业空间被压缩,求职形势严峻的内容。#北大文科博士求职多次被拒##文科生转码或成趋势#等热搜也曾轰动一时。

东南亚博士的境遇则因“速成学历”灰产链蒙上阴影。中部某高校曾斥资1800万元引进20余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博士,却因网友爆料该校“培养质量一般”引发舆论哗然。

2021年9月以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先后发布了八个批次涉及40余所国外高校或其学历教育项目的审查公告。其中,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韩国、印度、蒙古、白俄罗斯等国高校,是中留服重点审查对象。

5月29日,中留服发布《关于暂停泰国彭世洛大学学历学位认证申请的公告》,表示泰国彭世洛大学在核查工作中,向中心提供相互冲突、不真实、不准确信息,导致相关认证工作无法继续开展,中心决定暂停受理泰国彭世洛大学学历学位认证申请,并对相关认证申请开展复查。

显然,一些国外高校的教学质量确实存在问题,被相关机构加强审查,甚至被一些高校限制引进相关地区的博士毕业生,可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某省属师范类高校发布的招聘需求则明确表示,原则上不再引进毕业于东南亚、韩国等地区且学科竞争力较弱、发展潜力不足的博士。

图片来源:互联网

PART 02

博士就业市场,冷热不均

与部分博士就业遇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精尖领域的博士依然供不应求,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年薪45万起聘通信工程博士等,凸显出市场对技术转化能力的迫切需求。

前面提到的2023年的调查同样显示,博士毕业生的职业满意度普遍较高,超过90%的人表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相比从事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领域的人,从事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人更容易找到科研类工作——这也与职业满意度更高有关。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近期报道,我国每年培养超500万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数量全球领先。中国高校培养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全球占比约50%,世界第一。

江南大学刘立明教授今年有3名博士毕业后将走上工作岗位,这3名博士将进入生物工程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刘教授表示,他近年来培养了17名博士生,大多成为所在单位的专业人才,参与并完成了微生物细胞工厂、医药中间体的生物催化等一批重大项目。

在STEM学科中,博士毕业生群体虽占比较低,却始终被视为推动领域研发进程的核心人力资本。据美国乔治敦大学研究,中国高等院校的STEM博士培养规模过去十年呈现显著扩张趋势,预测至2025年时,该规模将接近美国的2倍。

显然,要定论博士生学历贬值不仅为时尚早,更可谓无稽之谈,国家发展对博士这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将不断扩张。

不过,博士培养机制的滞后性以及部分学科博士生“产量过多”与研究机构容纳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值得高校深度思考。

PART 03

破局之路,从培养到评价的改革

面对结构性矛盾,高校正在尝试多维度的改革探索,以更好匹配社会和就业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等。”

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与复旦大学联合培养医工交叉博士的案例,展现了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价值。某数据库企业与高校共建科技创新人才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优先就业机会,更通过“学术研究+产业实践”的双重考核机制,推动研究成果向技术落地转化。

同时,教育部强调高校应当分类培养博士。2023年底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幅度提高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

以基础学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作为引领示范,许多高校有着专业学位博士的实践经验。中国石油大学实施“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论文研究”的工学交替模式,强调行企全程参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北京大学探索从基础教育至博士后阶段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畅通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本土化路径;浙江大学创建“项目制”培养模式,开展有组织、成规模、成建制全方位协同育人,打破零散培养方式。

与此同时,高校推陈出新,不断优化博士培养成果的评价模式,例如,北京科技大学建立的校企联合评审团,对在职博士论文进行“双盲审+实践验证”的双重考核,大幅提升企业认可度。这种“学术研究+产业验证”的复合评价模式,正在打破传统量化指标的束缚。

这些变化的背后,或许正是对不少专家和高校教授呼吁转型“产业博士”培养的积极回应。一方面能应对学术界研究岗位容纳能力不足的限制,另一方面,这类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博士人才,对助力国家战略、支撑产业转型发展更有实际意义。

清华大学从博士一年级起开设职业规划课程,邀请华为研究所、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的专家分享行业经验,帮助学生建立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认知框架。一些高校实施的“就业导师”制度,为每名博士生匹配行业导师,提供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这种“学术导师+产业导师”的双轨制正在重塑人才培养路径。

政策层面也在积极调整方向。教育部2025年增招在职博士研究生的政策中,特别强调对基础学科、前沿交叉学科的支持,同时提到要推进学术创新型与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分类培养。与此同时,一些高校还率先实施分流退出机制,通过资格考试和中期考核将毕业压力前置。

面对博士数量超过学术岗位的现状,政府、高校、企业等各界需共同努力,推动产学研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博士生职业规划指导等。同时,高校尤其需要关注不同学科差异,通过创新实践提升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博士的产业服务能力。唯有各方携手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博士过剩问题,推动博士教育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各相关高校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等.

[2] 全球博士生过剩,业界呼吁培养“产业博士”. 第一财经. 20250705.

[3] 博士生人数已远超学术岗位数量. 知识分子. 20250708.

每年超500万STEM毕业生,全球领先!——读懂中国经济新优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11.

图片来源:互联网

声明:麦可思研究原创内容全面开放非盈利目的的转载授权,转载请留言或添加编辑微信获得长期白名单授权(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转载要求——

1.文首注明“转载于麦可思研究”。

2.转载请在文章发布的24小时后进行。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