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生长边界”(也称为扩张边界或离散边界)是板块构造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两个构造板块彼此分离、逐渐远离的边界地带。

一、核心特征与过程
1. 板块运动方向:两个板块水平方向背向运动(分离)。
2. 地壳物质来源:地幔深处的软流圈物质(炽热的岩浆)沿着板块张裂的缝隙向上涌出。
3. 新地壳形成:涌出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新的洋壳(如果是发生在海洋中)或使大陆裂开(如果是发生在陆地上)。这是新地壳诞生的地方。

4. 主要地貌类型
(1)大洋中脊:这是生长边界在海洋中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一条绵延全球各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系统(如大西洋中脊、东太平洋海隆)。中央有裂谷,岩浆不断喷出形成新的洋壳,推动两侧板块向外扩张。
(2)大陆裂谷:这是生长边界在大陆上的初期表现形式。表现为巨大的地堑或裂谷带(如东非大裂谷)。随着裂谷持续扩张,海水可能侵入,最终可能发展成新的海洋(如红海就是东非裂谷向北延伸、正在扩张形成的年轻海洋)。
5. 地质活动特点

(1)火山活动:普遍存在,主要是基性岩浆(玄武岩质)喷发,形成盾形火山或广阔的熔岩高原/海底熔岩流。通常较为“温和”(相对于消亡边界的猛烈喷发)。
(2)地震活动:存在,主要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较浅)。成因是板块在分离过程中,岩石发生张裂、错动(正断层活动为主)。强度通常不如消亡边界的地震大。
(3)无强烈造山运动:主要形成裂谷或海底山脉(大洋中脊),不会像消亡边界那样形成高耸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
二、为什么叫“生长边界”?

正是因为在这个边界上,新的地壳物质(主要是洋壳)不断从地幔中涌出并凝固,导致板块面积扩大(或者更准确地说,新地壳在此增生),所以形象地称之为“生长边界”。
三、与“消亡边界”的关键区别

四、高考重点考察方向

1. 概念识别:能准确判断某区域(如给出大洋中脊、裂谷的图片或描述)属于生长边界。
2. 地貌成因:解释大洋中脊、大陆裂谷(特别是东非大裂谷)、红海等是如何在生长边界作用下形成的。
3. 地质活动分析:分析生长边界上火山、地震活动的特点、成因及与消亡边界的区别。

4. 板块运动推断:根据某地处于生长边界,推断该处板块的运动方向(分离)。
5. 地图定位:识别世界主要生长边界的位置(特别是大西洋中脊、东非大裂谷)。
6. 与消亡边界的对比:这是高频考点!需要清晰掌握两者在运动方向、地貌、地质活动、地壳变化等方面的根本区别。

记住“生长边界”的核心就是板块分离、岩浆上涌、新地壳诞生。它塑造了地球上宏伟的大洋中脊系统和大陆裂谷,是地球表面扩张和更新的关键区域。在复习时,务必将其与“消亡边界”进行对比理解,这是高考地理中板块构造部分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