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4分弃211选盐师定向生?这届考生用分数投票,揭扎心就业真相

发布时间:2025-07-12 15:03:07

本文作者:小古

“盐城师范学院历史组定向生634分?这分数都能上南师大了吧!看不懂啊”2025年江苏高考提前批录取结果一出,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当其他考生为985、211挤破头时,这位江苏考生却用行动上演了一场“反向操作”,把一所普通二本院校送上了热搜。有人骂“家长疯了”,有人叹“时代变了”,更多的则是疑惑:这代年轻人,怎么连志愿都开始“求稳”了?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要理解这场“神操作”,得先看看数据背后的现实。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222万,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就业目标是“1200万以上”——简单说,几乎每个毕业生都得“抢饭碗”。在江苏这样的大省,考公难度超过考研,私企工作又像“开盲盒”,今天还在敲代码,明天可能就收到裁员通知。这时候,盐城师范定向生“毕业即入编”的承诺,简直像一张“就业保险单”。

图片来源:互联网

评论区有位网友的留言很扎心:“我侄儿南师大毕业,在民办高中当了三年无编制老师,卷得头发都白了;另一个580分的同学选了公费师范生,现在在青岛高中任教,婚姻工作双解决。”这种对比,照出了年轻人的焦虑——与其大学毕业再挤独木桥,不如直接“一步到位”。更现实的是,江苏乡镇早不是“穷乡僻壤”,苏南的乡镇学校通勤都在半小时圈内,工资加补贴不比城里低,还能守在父母身边,这种“稳稳的幸福”,对经历过社会毒打的90后、00后来说,比“名校光环”更实在。

图片来源:互联网

当然,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翻出往年的案例:个别公费师范生毕业后果断违约,宁可赔钱也要去大城市闯荡;还有定向生被分到偏远地区,工资拖欠、岗位闲置,最后只能“躺平”。更尖锐的质疑是:“所有人都去考编,制造业、高科技行业谁来干?”评论区有位“斧头zzg”的留言引发热议:“总有人要打螺丝,但凭什么是我家孩子?”这话虽糙,却戳中了教育功利化的痛点——当志愿填报变成“算经济账”,兴趣和理想被“稳定”碾压,教育的多样性是否正在被瓦解冰消?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但换个角度看,这场“定向生热”也给高校提了个醒。上海海关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各警官学院这些行业院校之所以逆袭,恰恰是因为它们“更懂行业需要什么”。盐城师范的定向生培养模式,或许正是瞄准了基层教育的实际需求——与其培养“高不成低不就”的理论派,不如直接输送“能用得上”的实践型人才。这种“供需对接”的思路,或许比纠结“名校还是定向”更有意义。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回到那个634分的考生,他的选择或许不是“神操作”,而是一代人对现实的妥协与博弈。有人羡慕他“少走十年弯路”,有人替他惋惜“浪费分数”,但谁又能断定,十年后他不会成为乡镇教育的中坚力量?教育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必须飞得更高”,而在于让年轻人既有“求稳”的底气,也有“试错”的勇气。

图片来源:互联网

只是当“编制”成为志愿填报的终极答案,我们是否该问问:下一个十年,当这批定向生扎根基层时,那些被忽视的制造业、科技行业,又该靠谁撑起来?这个问题,或许比“634分选什么学校”更值得深思。

如果是你,会为“编制”放弃211吗?你身边有类似的“反向操作”案例吗?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