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青春驱动考后多领域
迎来消费高峰
高考落幕,一场由青春驱动的消费浪潮席卷而至。说走就走的毕业旅行成为一种成人礼仪式,数据显示,考后3日内的旅游产品预订量环比增长88%;某旅行平台发布的《2025高考毕业热门旅游指南》显示,从高考结束到志愿填报这段时间,高中毕业生预定热度同比激增137%。

与此同时,“电子三件套”奖励性消费依然火热。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高考后两周内,3C产品销售额同比激增172%。记者走访多地电子产品销售门店看到,店内人气爆棚,不少家长专程带着孩子前来挑选电子产品。有考生表示,高考结束后想买一部新手机奖励自己,选的款式像素高,能记录生活,配置也能满足学习和娱乐需求;还有家长称,孩子高中三年辛苦,考上大学后学习需要电脑,想给孩子买台配置好的,作为对其努力的认可。

据了解,数码产品的销售高峰通常从高考结束延续至大学开学前夕,以高考生为主的庞大学生群体成为消费主力军,带动3C产品销量较平日增长数倍,某经销商透露总体销量比平时增加约30%,且已提前与厂商沟通争取更多货源。

在“后高考经济”的浪潮下,驾校同样迎来报名高峰。高考结束后,每天前来咨询和报名的考生络绎不绝,人数较以往大幅增加。有考生表示,身边很多同学都报名了,大家一起学能互相交流经验,且驾驶证是有用的生活技能,方便日后出行和旅游,因此也来报名。

02
热象背后
“考后经济”动因与消费观引导
针对多地出现的电子产品销量暴涨、驾校报名爆满情况,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教授董彦岭认为,从高中阶段转入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最长的假期之一,“考后经济”可从多方面理解:一是奖励,家长常以购买电子产品等方式奖励孩子;二是释放,旅游等活动可纾解考生的紧张情绪;三是为未来做准备,学驾照等行为便是如此。同时,“考后经济”呈现出追求个性化、多元化、体验化的新趋势。

对于社交平台上考生和家长晒出的数万元“后高考账单”,董彦岭指出消费偏高,强调应坚持必要性、可能性和不攀比原则。他认为,购买电脑、手机等确实有必要性,旅游也可从增长见闻角度考虑,驾照也是必要技能;但家长收入不同,考生切忌盲目攀比,即便家庭富裕,也不应满足所有消费欲望。预算约束能帮助考生形成自律和正确的消费观。

03
商机涌动
“考后经济”的机遇与价值挖掘
面对“考后经济”这块诱人的蛋糕,商家们纷纷推出各类优惠政策和体验活动。在电子产品方面,3C产品国补比例达15%,商家推出专属折扣、满减券、折上折叠加券等让利方式,或赠送大礼包、配件,还有“考分当钱花”等趣味活动,某电商平台设立“高考生电子产品专区”,考生上传准考证认证后可享额外优惠。某门店客流量和销量比平时增加至少50%,推出“考生认证九折叠加国补”活动;某商场暑促期间推出购物砸金蛋等活动,3C电子产品销售增长达105%。驾校也针对考生推出团报政策、志愿填报讲座等活动。

董彦岭分析,“考后经济”是一种逐渐形成的经济形式,类似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及我国的“双十一”,可视为“消费嘉年华”,未来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可能扩展,更多能将成长与消费结合的领域会出现,如烘焙等技能学习。但商家需客观评价市场,不能对考生规模和消费潜力过于乐观而导致产能过剩,应致力于为考生提供更优体验和更高性价比的产品。目前市场乱象如过度营销、价格欺诈等表现不突出,商家需培育品牌,政府监管部门则应密切关注,及时纠正问题,保护市场健康发展。

此外,一些高三毕业生选择暑期打工,在社会实践中度过长假。如潍坊市青州市区某露营地,刚满18岁的小张高考后便应聘工作,想锻炼自己,赚的钱用于购买开学所需的学习用品和舞蹈相关物品,该露营地负责人表示,高考后到这里打工的学生增多,且来消费的年轻人也明显增长,营地还为学生提供了相应工作和优惠。

董彦岭认为,考生暑期打工值得点赞,能让他们体会挣钱不易和家长辛苦,从而在消费时更精打细算,这也是培养能力和意识的重要机会。对于规范“考后经济”市场,社会层面需营造正确消费观,这对考生未来四年大学生活及一生都很重要;家长不应因考后高兴而满足孩子所有愿望,要培养孩子量入为出、不过度消费、延迟满足等重要品质。

关于“考后经济”的市场潜力及未来发展,董彦岭表示,商家要正确评估潜力,从简单满足消费转向创造消费,挖掘更多如暑期档电影、音乐会、深度体验项目等领域,将考生成长与消费紧密结合,提升体验感。
总之,“考后经济”背后是考生对成年生活的憧憬和社会对青年成长的多元回应。让每一笔支出成为成长养分,需要家长理性引导、商家责任担当,以及社会搭建“消费-实践-认知”的良性循环,使考生在消费中感受成年仪式感,在理性选择中学会担当,让这个特殊暑假成为人生扎实而温暖的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