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个家庭,比仅帮助一个孩子更重要”一位谱系孩子妈妈成为资深督导后决定——

发布时间:2025-07-13 20:03:02

本文作者:小古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VOL 3482

2025年5月,已经在自闭症干预一线工作了8年的卢艳芬做了一个决定,这让她身边许多人感到有点意外。

作为一名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卢艳芬有超过26000小时干预经验。在一线督导岗位上,她曾被无数家长视作“定心丸”。现在,她选择稍微“后撤”一步,转入父母成长学院。

这意味着,她将从直接干预孩子,转向深度赋能父母。

“在一线,我能帮一个孩子,一个团队。但慢慢地,我发现这远远不够。”

卢艳芬认为,孩子们在中心每周接受十几个小时的干预,但真正影响他们的,是剩下的一百多个小时——在家庭,在社区。

这个发现,让她看到了一个更重要的战场。

“点亮一个家庭,比仅仅帮助一个孩子更重要。因为父母,才是孩子终身的、永不离线的督导。”

文 | Fib Lee

编辑 | Jarvis

图源 | 受访者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迷茫的母亲

故事要从2013年讲起。那一年,卢艳芬的生活和工作同时陷入困境。

此前,她的人生轨迹堪称“学霸范本”: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华南理工大学教育学硕士,毕业后在高校担任英语老师。

五年后,出于内心对儿童教育的热爱,她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辞去高校的“铁饭碗”,舍弃职称,出来单干,成立了自己的早教中心。

“现在想起来,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她说,“但是我不想给自己留后路。要不就不做,要做就做好它。”

图片来源:互联网

卢艳芬

事业蒸蒸日上,但命运却在此刻展现了它残酷的一面。卢艳芬的孩子,一个两岁多的男孩,被确诊为自闭症谱系障碍。

孩子确诊后,卢艳芬的困惑大过了悲伤。“我没有太多‘接受不了他是这个样子’的想法,我更多的是在想,接下来要怎么办?我怎么帮他?”

作为早教专家,她每天都在解答别人的育儿困惑,却无法解释自己孩子的发展轨迹。卢艳芬想知道,那些对多数孩子有效的教育方式,为什么对自己的儿子几乎毫无作用?

为了解答这些困惑,也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卢艳芬做出了第二次重大决定:将亲手创办、正在盈利的机构转让出去。

在那之后,她的职业生涯,罕见地停滞了半年。

“那时候我还没有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就只是陪伴孩子,跟孩子互动。”

也正是这段看似“停滞”的时期,让她对自闭症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她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也想好了该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

现在,回过头看,“赋能家长“的种子,也许早在那个时候已埋下。

图片来源:互联网

成为专家

方向明确后,卢艳芬以一种近乎极致的专注,开始了她的专业攀登。

她开始系统学习自闭症干预知识,并在广州一间工作室从事特殊儿童的康教工作。

那段日子,她形容为:“我的左边是工作,右边是学习,中间是生活;一分钟掰成两半用,和凌晨五点的晨曦做好朋友。”

这条路的回报,也是清晰的:

2017年,她取得国际认证应用行为副分析师(BCaBA)资格,同年入职大米和小米;

2019年,她以全A的成绩获得第二个硕士学位——美国Endicott College的应用行为分析专业硕士,并在两个月后,通过了BCBA的考试。

图片来源:互联网

卢艳芬在讲座上

专业知识的积累,让她有底气去挑战最棘手的案例。去年,她带领团队干预一个罹患自闭症合并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的孩子。这是一个连许多国际专家都感到棘手的领域。

她花了二十几个小时学习相关课程,并尝试联系国内外的专家寻求督导。“但是,要么直接拒绝我,要么就是没有回复。”

在没有外部资源的情况下,卢艳芬决定自己来。

“我就用自己学的知识,把选择性缄默症的应对策略,翻译成应用行为分析的手段,来帮助这个孩子。”

三个月后,这名孩子在选择性缄默症量表上的得分,已经脱离了诊断范围。如今,孩子顺利毕业,正在上幼儿园。这也是大米和小米首例成功干预的自闭症合并选择性缄默症案例。

这个案例,是卢艳芬在一线工作的缩影。

但即便成为了能攻克难题的专家,一个更深层次的困惑,却在她心中慢慢浮现。

图片来源:互联网

新的战场

“我到现在都记得,来到广州盈丰中心的那位家长和孩子。”

卢艳芬回忆说,那名小孩五岁左右,能力非常初阶,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学习进展缓慢。每次开个案会,卢艳芬都会和家长分析孩子遇到的困难,并探讨应对方法。

“但那位家长反而会鼓励我们。他说‘没关系的,卢老师,我的孩子我都很清楚,都知道他是这样子的了’,他会反过来安慰我们。”

开完会,卢艳芬会和这位家长互相拥抱,互相鼓励。

图片来源:互联网

卢艳芬在参加户外亲子活动

“你看起来也不是一些什么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那种温暖、信任和支持,就会在彼此之间流淌,这种感觉是非常强烈的。”

这样的瞬间,让她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家庭的支持系统,对于一个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专业的干预时长。

而随着孩子们长大,尤其是进入学龄期,他们面对的挑战从基础技能,转向了更复杂的社会难题:如何融入集体?如何面对校园霸凌?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和性教育?

这些问题,是仅靠干预中心无法完全解决的。真正的战场,在家庭,在日常。

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个决定。

来到父母成长学院,她的工作不再是手把手地固定在一个地点进行干预,而是为成千上万的家庭研发“作战地图”和“工具箱”——从融合、霸凌到性教育的线上课程,选择性缄默症一对一咨询及行为治疗方案,再到系统梳理居家干预策略的新书。

她把自己过去服务1000多个案例的经验,以及作为母亲与儿子一路走来的切身体会,全部倾注于此。她要帮助父母们,在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元里,为孩子建立起一个有回应、有支持的成长环境。

今年,卢艳芬44岁。十几年前,她报考大学时,从提前批到第三批,所有的志愿都围绕着师范院校。她说,对儿童教育的热爱,似乎早已埋下种子。

如今,这颗种子长成了更广阔的森林。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