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包就业”大学,火了!

发布时间:2025-07-14 20:03:08

本文作者:小古

近日,江苏2025高考提前批投档显示:普通本科院校上海海关学院物理类最低分657(位次2618),超过去年“985”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在江苏的最低录取位次(位次2662)。

上海海关学院的工作人员称:学生大概率能顺利考公上岸,今年录取分数超多所知名高校。

部分普通“双非”高校分数线逆袭“985”,其核心动因在于突出的体制内就业优势。

高分考生,涌向这些普通本科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这句话,在高考报考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未来就业选择的倾向。

麦可思2025年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在2024届本科待就业的毕业生中,以求职为主,有43%仍在积极求职,24%准备考公考编。

且研究数据还显示,202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的就业满意度为88%,2019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的就业满意度为87%,高于在国有企业、中外合资/外资/独资、民营企业/个体等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这可能与这些单位通常提供的工作稳定性、适度的工作压力、福利保障、职业发展空间以及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有关。

在此背景下,一些普通本科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近些年不断创新高。

●行业背景校热。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上海海关学院、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等均由国家核心部委或机构直接管理的院校,办学目标紧密对接特定行业需求。毕业生主要输送到对口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如海关、外交系统、机要部门、消防救援体系)。另外,水利、电力系统的各类高校也成了热门。

●军校热。军校属于国防体系建设单位,大学生在读期间属军籍,毕业后直接入伍、定岗定编、统一分配。2025年军校报考的最新数据,官方尚未发布权威结果,但从媒体报道来看,各省报考人数较往年都有较大增幅,能够参加军检的资格线,也大幅提高。尤其是一些知名军校,在多数省份录取分数线,远超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警校热。近年来,警校报考热度持续攀升,带动录取分数与位次水涨船高。曾有网友因此调侃“985”干不过“110”,甚至戏称江苏警官学院为继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之后的“江苏第三所‘985’”。该校官网公布的公安专业近三年录取分数线显示,确实呈现逐年上涨趋势。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警察学院等校的录取分数线近年也呈上涨趋势。

考公考编热现象在高考生志愿填报和毕业生就业选择中凸显,同时麦可思就业数据亦显示体制内岗位在满意度上具有持续优势。多重因素叠加,直接推升了特定院校(行业背景校、军校、警校)的录取门槛。

这些“包就业”大学,火了!

除上述特定院校之外,近些年还有一些新型研究型大学亦声名鹊起,考生报考热情极高,录取分数线甚至大大超出校方预期。

去年第一年本科招生的“双非”高校深圳理工大学招生工作处领导表示,对首届学生“包就业,就好业,高新科技就业,高质量就业”。

据悉,当年该校在广东省录取分数线高位运行,最高分达664分(对应排位1107名),最低投档线达624分(对应排位9667名)超过了“985”高校华南理工大学,追平了“985”中山大学的最低录取线。

图片来源:互联网

除了深圳理工大学以及今年新获批的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和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之外,还有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康复大学等,总计8所。

这些新型研究型大学普遍采用“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的办学路径,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前沿领域,摒弃传统高校的学科扩张模式,转而通过精英化培养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其治理机制突破行政化束缚,推行“教授治学”与全球引才策略,为学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课程体系以项目制学习为主导,强调跨学科整合并强制国际化训练,使学生兼具前沿技术视野与全球竞争力。头部科技企业的深度介入,为毕业生构筑了坚实的就业保障。例如,华为与上海科大共建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宁德时代在南科大设立电池研发中心等合作,将产业真实课题嵌入培养过程;比亚迪定向开设“未来工程师班”,小米连续三年批量录用西湖大学AI博士,形成“入学—培养—就业”的闭环通道。

优质的就业通道直接推升了这类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社会认可度。报考热潮印证了其“前沿学科定位—顶尖科研训练—名企就业保障”模式的成功,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实践范式。

行业背景校、军校、警校、新型研究型大学报考的共同升温,集中反映了当下考生志愿填报的核心关切:对职业发展的确定性与优质教育就业资源的高度看重。

但是志愿选择不仅关系个人起点,更需与国家长远发展同频共振。在寻求学业与职业“双稳”的同时,不妨将目光放得更远。国家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关键领域的发展,正需要大量具备扎实学识、创新能力和开阔视野的优质人才。择业时,也要思考如何将个人所长与国家发展所需更好地对接,方为长远之计。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教育部网站、光明网、新华网、澎湃新闻、学术志微信公众号、麦可思就业蓝皮书等。

图片来源:互联网

声明:麦可思研究原创内容全面开放非盈利目的的转载授权,转载请留言或添加编辑微信获得长期白名单授权(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转载要求——

1.文首注明“转载于麦可思研究”。

2.转载请在文章发布的24小时后进行。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