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智商真是天生的?中国科学家发现大脑“临界态”的遗传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15 15:03:09

本文作者:小古

7月15日(星期二)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抗癌效果翻倍?这种肠道细菌或成肿瘤治疗“神助攻”

科学家发现,人类肠道中一种名为“穆氏人肠微菌(Hominenteromicrobium mulieris)”细菌能显著提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小鼠肿瘤的治疗效果。该微生物通过激活免疫系统中的树突细胞,进而增强抗癌T细胞的活性,从而放大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

此前,这种细菌因发现较晚且研究较少而未受关注。日本东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团队在分析癌症患者粪便样本时,发现了该菌的新菌株。通过将患者粪便移植至患瘤小鼠体内,研究人员发现,接受治疗应答者样本的小鼠对药物的反应更佳。进一步研究发现,“穆氏人肠微菌”能刺激树突细胞迁移至肿瘤部位,并激活特异性T细胞,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协同增强抗癌效果。

目前,研究团队正与生物技术公司合作,计划三年内开展临床试验,验证该菌对人类患者的增效作用。此前虽有研究报道其他微生物能提升检查点抑制剂疗效,但研究团队对比发现“穆氏人肠微菌”效果更优。专家指出,肠道中可能还存在其他能通过不同机制增强免疫反应的细菌,未来或可开发复合菌群疗法,实现更广泛的抗肿瘤效果和功能。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肥胖危机真相:吃得多还是动得少?新研究揭示饮食才是罪魁祸首

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肥胖症,卫生部门通常认为热量摄入增加和体力活动减少共同导致了这一现象。然而,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新研究指出,饮食的影响远大于缺乏运动。

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全球六大洲、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能量消耗数据。结果显示,经济较发达社会的人群能量消耗略低,但差异微小,无法解释其更高的肥胖率。这表明,全球体重增长主要与能量摄入过量相关,而非能量消耗不足。专家认为,这一发现支持了当前主流观点,即肥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饮食,但也指出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如依赖计算机模型和间接测量数据。

此前研究显示,工业化社会人群的平均体重指数和体脂率更高,但原因尚不明确。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数据库发现,经济发达地区人群的基础代谢率较低,但体力活动消耗的差异并不显著。例如,西伯利亚农村居民的每日能量消耗高于美国人,但差距有限。研究人员认为,代谢差异可能与环境因素(如免疫活动水平)有关,但能量摄入仍是肥胖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经济发达程度和肥胖之间的关系,只有10%可以用能量消耗的差异来解释,而剩下的90%主要是因为饮食过量。

尽管研究未明确经济发达社会的具体饮食模式与肥胖的关联,但观察到高热量加工食品摄入较多的人群体脂更高。美国埃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强调,这一机制需进一步验证,同时肯定体力活动对整体健康的重要性,“只是运动对总体能量消耗的影响,可能没有人们此前认为的那么大。”

综上,研究认为饮食是肥胖危机的主因,但运动仍不可忽视。未来需更均衡的样本和直接饮食数据以完善结论。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24小时不间断科研!AI实验室突破极限,效率提升10倍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自驱动实验室(self-driving laboratories)”技术,利用动态流动实验和实时监测,将材料发现效率提升至少10倍,同时大幅降低成本和环境影响。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化学工程》(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期刊。

传统自驱动实验室依赖稳态流动实验,需等待化学反应完成才能进行产物表征,导致系统存在大量闲置时间。新方法采用动态流动技术,使化学混合物在系统中持续变化,并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每0.5秒采集一次数据。这种“流数据”模式让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基于更密集的数据点优化实验决策,显著提高预测准确性。

实验表明,动态流动系统在相同时间内生成的数据量是传统方法的10倍以上,并能在首次尝试中锁定最佳材料候选方案。此外,该方法减少了实验次数,从而降低了化学品消耗和废物产生,推动更可持续的研究模式。

研究团队表示,这一技术不仅加速了材料发现进程,还优化了资源利用效率,为清洁能源、电子设备和可持续化学品等领域的突破提供了新工具。未来,自驱动实验室的发展将兼顾速度与可持续性,以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式应对科学挑战。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基因决定智商?中国科学家发现大脑“临界态”的遗传密码

一项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表明,大脑临界态——神经兴奋与抑制之间的微妙平衡——受遗传因素显著影响,并与认知能力密切相关。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的团队主导,利用人类连接组计划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展开分析。

研究团队基于包含250对同卵双胞胎、142对异卵双胞胎及437名无亲缘关系个体的数据,评估了遗传因素对大脑临界态的影响。结果显示,遗传因素在塑造大脑临界态中起关键作用,其中初级感觉皮层的遗传影响比高阶联合区域更显著,表明大脑维持近临界态动态的能力具有高度遗传性。这一状态此前已被证实与高效信息处理和认知适应性相关。

为进一步探索生物学机制,研究团队结合艾伦人脑图谱的基因表达数据,发现特定基因表达模式与区域性大脑临界态相关,并涉及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生物过程。此外,研究还揭示大脑临界态与认知表现存在共同遗传基础,为理解遗传特质如何支持高级认知功能提供了新线索。

研究人员指出,维持临界态对大脑功能至关重要,揭示其遗传基础有助于深入理解认知机制与神经系统疾病。该研究为未来探索大脑临界动态的分子机制及其对脑健康的影响奠定了基础。(刘春)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