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文章说富家子弟无学霸,是大概率事件。有的家庭幷不富裕,缺也拼尽全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这样的家庭也出不来学霸。当家长们开着光鲜的车,给孩子拎着最新款的学习机,书包里塞满进口零食,这些孩子的成绩单,却未必如家长的付出那般亮眼。
物质的满足,有时会消解孩子的内在动力,孩子容易把“拥有”当成理所当然。就像温室里的花,习惯了恒温恒湿的环境,便很难理解为什么要为了一缕阳光拼命伸展枝叶。我见过一个孩子,家长给他买了全套的智能学习设备,可他写作业时总想着用语音助手直接搜答案,久而久之,连最基础的计算都常常出错。物质的便捷,反而成了思维懒惰的温床。

过度的物质供给,还可能模糊孩子对“价值”的认知。当想要的东西唾手可得,孩子很难体会“通过努力获得回报”的成就感。有位妈妈曾无奈地说,她给孩子报了最贵的一对一辅导班,可孩子上课总走神,因为他觉得“反正钱已经花了,学不学都一样”。学习本是一场需要付出心力的修行,若被物质包装成“消费项目”,孩子便容易用“花钱多少”衡量收获,而非“投入多少”。
更隐蔽的影响,是物质堆砌可能挤压孩子的“内省空间”。当生活被各种新奇玩具、高端装备填满,孩子很难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更难培养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心理学上有个“糖果实验”,能忍住暂时不吃糖的孩子,往往更易在学业上取得成就——这种自控力,恰恰不是靠物质满足能培养的。那些放学后要先玩够最新游戏机才写作业的孩子,看似拥有了更丰富的童年,却可能在最该积累知识的年纪,错失了专注力的培养。

当然,这并非否定给孩子提供良好条件的意义。只是真正的“好”,不该是物质的无底线堆砌,而应是给孩子“需要的”,而非“想要的”。就像园丁不会给幼苗浇灌过量的水,而是按需施肥、适时修剪,教育的智慧,正在于让物质成为辅助,而非主导。
毕竟,成绩的背后是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内在驱动力,这些东西,从来不是用钱能直接买来的。给孩子留一点“踮脚够得着”的距离,留一些“需要努力才能获得”的期待,或许比满屋的奢侈品,更能让他在求学路上走得稳健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