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请别再瞎折腾了,让教育在安静中回归本真

发布时间:2025-07-17 10:03:14

本文作者:小古

全文长 2816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图片来源:互联网

学校里常有这样一种“剧场效应”:当校长热衷于表面的热闹和形式,整个团队就被迫跟着“演戏”,在不停变换的“剧本”中,消耗着老师们最宝贵的教学热情和精力,校长越是在形式上折腾不休,老师们就越得琢磨“演技”。教育本应是润物细无声的事业,可如今,不少学校正被过度精细化的管理、无休止的折腾和空洞的伪创新裹挟,逐渐偏离育人的初心。当校长热衷于“翻烧饼”式的目标调整,当教师被当成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当“创新”沦为形式主义的表演,教育的纯粹性正在一点点被消解。

01

警惕变味的“精细化管理”

不知从何时起,企业流水线的“精细化管理”被生搬硬套进学校,成了一些校长口中的“管理创新”。一天四次签到、人脸识别打卡成了标配,教师哪怕有20分钟私事,都要履行书面请假手续,层层审批;手写教案必须规定每周几次、每课几页,教学反思要按字数达标,连买盒粉笔都要校长签字;考核体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从思想政治到教学业绩,把教师工作切割成无数可量化的碎片。

学校不是工厂,教育不是生产标准件。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心灵,是思想的启迪、精神的唤醒,这些复杂而细腻的过程,根本无法被量化和标准化。当教师被表格、会议、检查压得喘不过气,备课和陪伴学生的时间被严重挤压,职业倦怠便成了普遍状态。有老师无奈吐槽:“连生病去医院的时间都没有,因为请假就会被扣满勤奖。”

更危险的是,这种管理正在扼杀教育的活力。哲学上有个悖论:对人的管理越是精细化,背后的世界往往越混乱。整齐划一、噤若寒蝉、循规蹈矩,不过是表面的假象。人不是物件,而是精神自由体,只有在放松自由的状态下,才能触摸到生命最本真的质地——创造、联结、觉醒、释然。可如今的精细化管理,只注重程序、流程、形式,忽视人、淡化情感、缺乏温度,甚至把人不当人,这与现代学校管理倡导的人性关切背道而驰。

02

教育在形式主义中迷失

校园里的“折腾”早已不是个别现象。有的校长新官上任就忙着推倒前任的规划:前天改功能室,昨天换雕塑,今天拆校门,仿佛只有不断改造物理空间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更让老师不堪其扰的是,推门听课变成随意打断教学的“突袭”,课后还要被不着边际地当众点评;会议占用休息时间却毫无中心,长篇大论只为彰显权威;评优评职称时校长“独一档”,与一线教师争利益成了公开的秘密。

折腾不止于管理细节,更体现在目标的反复无常。去年大张旗鼓搞“书香校园”,今年就转向“创客教育”;上学期强调教学质量是生命线,下学期又要求“特色活动全覆盖”。这种“翻烧饼”式的调整,让老师们像掉进漩涡——刚熟悉一套模式,又要被迫切换赛道,最终只能学会“表演”应付:领导关注什么就突击什么,没人真正关心教育实效。

更可怕的是,这种折腾正从学校蔓延到师生的全部生活。为了开学典礼停课彩排一周,为了艺术节停半个月课练节目,为了留痕让老师每天加班到深夜做档案;上级摊派的任务接踵而至:巡查河坝、指挥交通、停课扶贫,甚至协助收缴养老保险……这些本不属于教育范畴的工作,被硬压给老师。正如一位年轻教师的辞职理由:“我是来教书的,不是来应付无穷无尽的形式主义的。”

03

伪创新正在拖垮教育

学校需要创新,但“新瓶装旧酒”的伪创新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绊脚石。某学校斥资百万引入“智慧课堂”系统,因教师缺乏培训、课程未重构,最终设备沦为摆设;另一所学校把无人机表演标榜为“科幻教育”,用编程课伪装“AI核心课程”,实则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毫无关联。这些创新的本质,是用时髦概念掩盖教育理念的贫瘠。

盲目跟风的“移植式创新”同样危害深远。听说杜郎口模式成功就全盘照搬课堂形式,忽略本校生源特点;为申请“创新项目”资金仓促推出“国际化课程”,实际仅增加外教讲座和英文标语。这种“为创新而创新”的决策,本质是权力任性下的短视行为。正如教育学者程红兵所言:“教育创新不是语辞大联欢,而是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

更隐蔽的是利益导向的伪创新。某名校借“名校办民校”名义设立高收费分校,用公共教育资源牟利;部分学校通过“创新人才班”变相“掐尖”招生,用奥赛培训替代普惠性课程,牺牲多数学生权益。这类创新虽带来短期利益,却违背“学生发展至上”的教育伦理。真正的教育创新应如上海某校设计的“AI守护流浪猫”项目——从真实问题出发,让学生用技术解决社区难题,在实践中学算法逻辑、育社会责任。

04

让教育回归本真

学校、老师、课堂都需要安静。在喧哗嘈杂中,只有学校静下来,有价值的教育才会出现。在安静的校园里,教师才能安静教书,敬重常识,保持理性思维,既能深刻思考复杂问题,又能展现简洁平易的教育风格;学校不折腾,教师不盲从,富有智慧的教师站在讲台,学生才能安心学习。

有校长曾说:“我们是所普通学校,生源一般,升学率不太高,也没有什么特色。”老师也觉得:“没什么人来听课参观,领导不常来,评比没份,学生没吃太多的苦,蛮好的。”这样的学校,校园整洁,没有过多标语横幅,会议室布置简朴,没有堆积的奖牌奖杯,学生举止礼貌,老师态度温和,反而像从前正常的学校该有的样子。

好的学校管理,不该是制定更多规则,而应是让系统自然运转;不该过于精细,而应适度粗糙;不该趋于复杂,而应尽可能简单;不该一味控制,而应给予充分信任。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从“制度管人”到“文化育人”,从“精细控制”到“氛围营造”,从“机械量化”到“自我管理”,让师生几乎感觉不到“在被管理”,却能在宽松、支持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05

在安静中守护育人初心

北宋兵工厂的故事或许能给教育者启示:宋太祖将兵工厂主干道改成崎岖狭窄的样子,多年后暴徒作乱时,正因其狭窄,几个老兵就能守住门口。这告诉我们:对不理解的事要怀敬畏心,别轻易否定前人的智慧。学校管理亦是如此,新任校长应在传承基础上创新,而非为了彰显自我而推倒重来。

著名教育专家朱清时说:“教育要是总折腾,大家都没有心思静下来看书、想问题,所有成果都是虚的。一所好的学校,能够让老师安安静静地思考、学习、教书。”当校长从“舞台中央”退到幕后,把精力放在服务教学上;当管理从“精细控制”转向“氛围营造”,给教师足够的专业自主权;当创新从“概念包装”回归“问题解决”,教育才能回到它该有的样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安静中生长出向上的力量。

童年只有一次,少年并不漫长,属于校园的青春也只有几年。给教育一方净土,让学校安静下来,让教师安心教书,让学生自由成长,如此,教育才能回归本真,绽放应有的美好。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来源丨政理实 叁伍玖柒 生命教育网 汤勇晓语 校长内参 教而育之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