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北京艺术中心化作京藏疆青蒙五地青少年交流交往交融的璀璨殿堂,“见字如面·融铸成长”2025年京藏疆青蒙“融铸式”教育协作系列活动展示隆重举行。1500余名五地青少年学子携着雪域的问候、草原的牧歌、都市的科技与非遗的薪火齐聚一堂,通过“同学、共研、同赛、共演、结对”的多元融合路径,以一台饱含家国情怀与民族风情的文艺演出,生动展示了“融铸式”教育协作的丰硕成果,也为全社会呈现了一堂可感可亲、深度与温度兼具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晴
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我与来自不同民族的伙伴们朝夕相处。起初,我们因语言、习俗的差异略显生疏,但很快,共同的热情和目标让我们融为一体。记得在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时,所有人手拉手,用不同的语言唱出同一份深情,那一刻,我眼眶湿润,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未来,我将始终铭记这份感悟,与各族同胞携手同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阿吉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中学)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晴
少数民族地区团队的表演让我惊叹:青藏民谣的质朴、蒙古族呼麦的恢宏……艺术无界,唯有真诚最能打动人心。我默默记下那些闪光点,愿化为下一次成长的养分。感恩舞台,让我们在歌声和舞蹈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梁子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记者随团直击
“融铸”成长
大思政课奏响同心乐章

“石榴结籽,紧紧相拥,中华民族,一体共同。藏疆青蒙,北京相逢,盛世少年,携手筑梦!”整场演出以诗朗诵《和融赋》拉开序幕。五地学生代表通过赋体朗诵串联起“丝路”“雪域”“草原”“山川”“首都”的文化意象,配合舞蹈、武术、戏曲元素,在五彩交融的舞台背景下,奏响了文化自觉与认同的“大思政课”序章。随后,五地学生代表在舞台中央深情告白:“我们来北京,把雪域的问候送来,也把这份温暖带回高原”“我们从书信结缘,到并肩同行,心贴得更近”“愿与你们一同见字如面,融铸成长”“我们走在一起,就是最美的中国”,真挚话语引发现场强烈共鸣。

据介绍,“融铸式”教育协作模式是北京市教育系统响应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创新实践,以“交融式”集团化访学、“同心融铸”主题研学、“见字如面”书信交流等系列活动为切入点,生动践行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在点滴互动中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为进一步推动首都“融铸式”教育协作发展,北京市教委在今年暑期开展京藏疆青蒙 “融铸式”教育协作系列活动。此次系列活动由足球赛、艺术周、科技夏令营三大活动组成,通过“五地协作、混合编组、协同表达”的组织方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起以“书信结对、研学同行、赛事协作、舞台共创”为载体的跨地域、跨民族、跨学段“大思政课”综合实践课堂。活动聚焦青少年在真实生活场景中的交往互动与情感联结,在“共生活、共学习、共成长”中潜移默化涵养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展示活动不仅是首都“融铸式”教育协作模式的阶段性成果汇报,更是北京教育系统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次创新实践。
笔墨传情
见字如面架起友谊桥梁
“拿起纸笔·见字如面”是由北京市中小学生在疫情期间发起的一项倡议。近年来,这一倡议围绕“对话故宫”“对话时代英雄”“对话未来”“对话冬奥”等系列主题,带动中小学生手写数万封书信,逐渐发展成为在全市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育人活动。随着北京市教育协作和教育国际交流工作的持续升级,市教委也将这一品牌育人活动有机融入京藏、京蒙、京港澳等地中小学生开展的各类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中,让书信成为延续青少年情感链接与人文交流的创新载体。活动当晚,《见字如面:笔尖融铸中华情》新书发布成为温情焦点。该书收录了北京与内蒙古两地学生的百余封手写信,正如知名作家曹文轩在活动分享中所强调的:“书信的温度,不只留存在纸上,更流淌在成长的记忆里。”这本新书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印证。

现场,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心城新区新海中学的裴雪雅与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的周文婕这对“草原小姐妹”,讲述了她们因海拉尔研学结缘的故事。她们在同吃同住中学习呼麦与绘画,厚厚的书信承载着蒙古包的信纸与北京胡同的秋色,让千山万水也能“贴贴”的友情跃然纸上。另一对笔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贺冉冉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心城新区新海中学的石慕涵在现场第一次见面,互通信件诉说心事的友谊让她们的相逢亲切而熟悉,这些孩子们温情的故事,都凝结在这本《见字如面:笔尖融铸中华情》中。

“今天,我们发起‘见字如面·融铸成长’书信交流活动,邀请五地学子以笔为媒,共赴一场跨越山河的成长之约!”“见字如面”活动发起者代表李槟子同学宣读了“见字如面·融铸成长”倡议书,号召五地学子做文化的“传译者”、友谊的“守护者”、民族团结的“播种者”,用手写书信领略中华多元之美,让墨香浸润友谊生根发芽,以笔墨传情播种团结种子。
绿茵同心
足球赛出团结风采
作为此次“融铸式”教育协作系列活动的重头戏,“融铸杯”京藏疆青蒙五地中学生足球邀请赛也在日前落下帷幕。据悉,该项赛事以“小足球促进大团结”为核心,创新采用混编组队机制,将五支球队的110名运动员与教练员抽签混编成“传承队”“梦想队”“共进队”“未来队”四支联合战队。

赛场上,少年们从陌生到并肩作战,在每一次拼抢奔跑中凝聚默契,用汗水诠释协作,用信任书写青春答卷,生动实践了“同心同行、协作育人”的理念。活动现场,本次足球比赛裁判长、国际级裁判员关星,总教练徐旻霄为辛勤付出的五地带队教师代表颁发了优秀组织奖杯,并为四支在拼搏与团结中表现突出的混合代表队授予了奖牌。
科技同行
融铸未来共发强音
自7月11日起,科技夏令营的北京学生就与藏疆青蒙学生一对一结对共游,他们走进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高地,共同合作完成“智能城市规划”“生态保护方案”等课题,亲眼见证国家发展的强劲引擎。现场播放的科技夏令营短片,记录了学生们探索前沿科技的旅程,并同步发布了面向五地中小学生的“融铸未来”主题征集计划,号召大家为协作育人活动设计标识、构思口号、记录成长感悟。“一笔一画,书写信念;一帧一幕,点亮成长!”五地学生代表在视频中集体发出号召:“融铸未来,邀约青春!” 这不仅是面向未来的表达,更是新时代青少年“梦想不只是仰望星空,更是脚踏实地的每一步”的信念宣言。
艺韵交融
舞台绽放同心之花
本次艺术周活动则以艺术形式展现了京藏疆青蒙五地文化的交融,少数民族学生与北京学生跨越地域共同排练的节目,也登上了北京艺术中心的舞台。演出中,14个由五地学子倾情呈现的精彩节目,生动诠释了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融。西藏拉萨市娘热乡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古老藏戏《古韵新声》,神秘面具与独特唱腔展现雪域文化千年传承;青海玉树学子的《伊舞》以豪迈奔放的藏族民间群舞,舞动高原生活的热情与祝福;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的《召日乌戈》将悠扬马头琴、震撼呼麦与绕口令艺术巧妙融合,奏响草原的生命韵律;新疆和田地区教育学院(师范学校)带来的《洒满阳光的和田》则通过柔美与豪迈兼具的群舞,铺展出一幅阳光普照、幸福满溢的南疆风情画卷;北京通州学子则以长扇为笔、舞姿作墨,在《悠悠运河》中勾勒出千年漕运的水韵悠长。演出尾声迎来情感高潮,全体演职人员与观众共同起立,齐声高歌《我和我的祖国》。歌声中,五地学生代表发出青春宣言:“同心同行,融铸成长,复兴中华!”


从京藏疆青蒙中学生足球赛的绿茵拼搏,到科技夏令营里的创新探索,再到艺术周舞台上的文化共生,五地青少年通过百余场跨地域研学、数百小时混合排练,共同探索着“文化认同”的实践升华与“民族团结”的茁壮成长。当西藏的雪光映照故宫琉璃瓦,内蒙古的牧歌和鸣北京晨钟,青海的山峦与通州灯火同频,新疆的石榴花辉映中关村科技之光——这场跨越万水千山的青春相遇,正以“融铸”之名,在京华大地谱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丽诗篇。

“小石榴”们
北京欢迎你再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张秋颖
编辑:韩冲
校对:苏珊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