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变“学具”、AI当“助教”:揭秘海淀区这所名校的爆款课堂

发布时间:2025-07-17 15:03:18

本文作者:小古

图片来源:互联网

“当孩子每天背起书包走进校园,他们究竟在经历怎样的学习体验?”

这个问题,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在当下这个教育变革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课堂质量不仅关乎分数,更决定着孩子能否获得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

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腹地的北京市中关村中学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践行者。在海淀区这所老牌区重点学校,一场教学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设计师,AI技术成为个性化学习的智慧助手,精准分析学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创新模式,重新定义成长与学习的内涵。

图片来源:互联网

在这里,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探索,于合作互动中成长,不仅收获知识,更锤炼了逻辑思维、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同时收获生命课堂实践和教学改革所带来的系列成果。

让家长们欣慰的是,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孩子学得更快乐,还能学得更扎实。来自家长的分享,在今年高考中,中关村中学高考表现抢眼:最高分达689分,680分以上2人,670分以上4人, 650分以上13人,且六个选考科目均有满分出现,统招生接近95%能上一本院校。这些亮眼的数据,成为中关村中学“生命课堂”理念及教学改革成效的有力注脚。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该校以教研创新为引擎,构建的立体化育人体系所提供的强大支撑。作为海淀区首批学科教研基地示范校,学校重点打造的8大学科教研平台持续孵化教学成果,青年教师频频斩获教学竞赛大奖。立足于“把人放在正中央”的办学主张,中关村中学的学子在生动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有思考的课堂中,享受生命成长的幸福教育。

图片来源:互联网

从拼图游戏到思维跃升,

“村里”中学这样进行深度学习

在中关村中学一场教研活动上,该校教师程子涵的特色研究课正在进行。她在黑板上大大写下“A school trip”(学校旅行),学生们兴奋地讨论起来。

程老师没有直接讲解课文,而是先让学生们分组进行拼图活动,每组拿到几张打乱顺序的图片,内容是关于一次学校旅行的不同场景。学生们需要合作排列顺序,并推测故事的发展。“你们觉得这一天为什么让人难忘?”程老师适时抛出问题,引导大家关注叙事逻辑和人物情感。

图片来源:互联网

随着讨论深入,程老师提供了关键词和句型支架,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并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海报的形式,讲述一次虚构或真实的旅行经历。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负责画画,有的撰写句子,还有的积极提出创意。最后,依据评价量表对小组合作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这期间,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情境创设与能力提升是中关村中学英语课堂的核心,阅读教学策略更是重中之重。在这场活动上,赵长凤老师和闵丽老师从“语篇分析”与“试题解析”角度分享了初中教学经验。赵老师提出 “汉堡包模型”(Hamburger Presentation Model)和 “KFC 解题法”(Key words-Find-Compare),引导学生从宏观结构与微观细节双向解读文本;闵丽老师则结合中考案例,强调初中阶段需强化思维训练,并注重分层指导,针对不同学情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

图片来源:互联网

依托海淀区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工作,中关村中学开展全学科的教研团队建设,推进教研创新。通过专业引领、众筹共享、课题研究、项目推动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面向未来的教育胜任力。同时,优化学科教研机制与教研形式,聚焦教师在学科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困惑,深入研究,解决教学关键问题。

目前包括语文、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地理、音乐、美术,该校共8个学科入围海淀区学科教研基地。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近年来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学校聚焦教师成长,引导其紧跟中高考命题思路,关注教师对评价的研究,举办全年级全学科的“命题者思维·解题者智慧·执教者匠心”青年教师解题讲题学科基本功比赛;各学科教师在北京市中小学“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海淀区“风采杯”教师学科教学素养成果展示活动中,均表现优异。

图片来源:互联网

当技术服务于思维成长,

教育便拥有更广阔的可能性

在另一场教研活动中,刘丹红老师一改往日试卷讲评的常规模式,在物理课上亮出了“秘密武器”——人工智能平台“智谱清言”。大屏幕上,AI迅速分析完一模试卷数据,用清晰的图表展示了全班的高频错题和知识薄弱点。

“现在,请各组用‘智谱清言’搜索你们的错题关键词,看看AI会给出什么解题思路。”刘老师话音刚落,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小组输入“楞次定律应用”,有的尝试“动态电路分析”。AI生成的答案投影到屏幕上,有的步骤比教材更简练,有的则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解法。

在“实验模型重构”环节,学生们对比AI方案与自己原本的思路,重新设计解题路径。刘老师适时引导:“技术帮我们打开视野,但最终要靠自己的逻辑判断。”下课铃响起时,仍有学生围在屏幕前争论哪种解法更优。

图片来源:互联网

当技术真正服务于思维成长,教育便有了更广阔的可能。

刘老师这堂AI赋能的物理课,正是中关村中学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发力的生动缩影。作为教育部“深度学习”项目试点校,学校始终站在学科育人的高度,积极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技术赋能、思维激活、合作探究——这些教学实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样态,更深度契合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重点推进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及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新型学习方式;借助“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项目,建立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机制,实现评价方式的科学转型。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来源:互联网

“把人放在正中央”,让学生幸福地学

近年来,围绕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学科新教材,中关村中学开展了课例研修。通过“课例展示+说课研讨+专家引领”的立体模式,为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式。

中关村中学地理教师田硕在讲解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例时,以北京的城市空间演变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可持续发展策略,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现实意义。

图片来源:互联网

课堂以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动态变化为核心,学生通过地图分析、案例研讨等方式,探究了不同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机制。以北京卫星制造厂华丽转型为例,通过学生自主拍摄并配音的调研视频,生动展现了城市功能区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更新、土地合理利用等现实问题。

这样的课堂,正是中关村中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生动实践。田老师巧妙融合乡土地理案例与理论的教学方式,既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身边地理现象的热情,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基于真实情境的地理教学”优秀范例。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值得一提的是,中关村中学的“特级教师天团”汇聚了正高级、特级教师及骨干人才,涵盖地理、思政、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等多学科。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不断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引人。

近年来,中关村中学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系统开展了系列课例研修活动。为聚焦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校组织了“聚焦思维能力,精准分析试题”的专题研修;在新课教学中,开展了“聚焦目标、任务和评价”的素养导向研究;同时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学习新生态”的课堂转型。

中关村中学提出,“把人放在正中央”,让学生幸福地学,从而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动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有思考的课堂、有生成的课堂,从而促进每一个生命的幸福成长。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