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论文错误结论成为2025年高考地理20分大题标准答案

发布时间:2025-07-19 00:03:15

本文作者:小古

自知乎平台转载至此。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8357796967085400

图片来源:互联网

2025-07-13腾讯网报道,链接:https://news.qq.com/rain/a/20250713A03OYL00

2025年07月13日,腾讯网一篇重点报道转发到地学聊天群里:

20分高考大题!《现代地质》首发成果亮相广东高考地理卷!

阅读之后心情难以平复:明显错误的论文本身就需要大力修改,反而还刚刚网络首发就被选为高考试题。这不是误导青少年吗?而这篇报道会迅速提高该论文的影响,后果不堪设想!

我的宗旨是:科学问题必须科学对待,科普就要更加严肃,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受众的主体是青少年!于是我花费两天半的时间准备了本文,借知乎平台与论文作者进行商榷和讨论,更欢迎地学同仁和广大爱好者参与。本认欢迎任何人发文或跟帖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利用腾讯网报道部分截屏(适当标注点评)展示我的认识:

图片来源:互联网

面对这样的题目,我无法回答,因为题目就混乱难懂,不知所言

图片来源:互联网

借用了网发论文的错误认识,标准答案显然是错的,无需进一步讨论!

图片来源:互联网

报道宣传“破解黄河浮雕科学之谜”,实际上恰恰给出了错误的认识!

图片来源:互联网

认识是错的,模式图更是误导青少年!

图片来源:互联网

看了这样的介绍,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会认为《现代地质》这篇论文肯定是对的,因为著名教授主创和把关。看来盐风化地貌说可能错了,毕竟提倡盐风化地貌的学者是普通教授......

图片来源:互联网

现在开始重点讨论论文内容:请注意红色虚线标注的段落,我将重点在后面讨论

图片来源:互联网

请到中国知网上下载原文

图片来源:互联网

注意红线标注的部分,后面深入讨论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本文的观点就是邓秀艳的“多成因说”,如何挑战了盐风化说?

图片来源:互联网

很多人喜欢用多成因解释地质景观,其实是还没有弄清楚形成机理。如果清楚了,就知道什么原因导致什么现象,什么因素是无关的。对于有经验的地质学家而言,一看照片就知道是盐风化穴!

图片来源:互联网

泥岩层受到河流冲刷会明显凹进,没有河流冲刷凹进有限

图片来源:互联网

就论文中三点错误认识在后面重点标注讨论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a不是壶穴,图b不是风蚀的,请作者提供壶穴的标志和风蚀的证据

图片来源:互联网

看看花岗岩山谷中的壶穴。看后请举一反三,在黄河浮雕附近有这样的壶穴发现吗?壶穴需要河床高差与瀑布,黄河浮雕段有吗?这也告诉我们,黄河浮雕不是河水冲刷的!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这么复杂的形成过程更需要提供证据,不能空想

图片来源:互联网

论文的剖面示意图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清看下面卫片和吕洪波的解释

图片来源:互联网

看看吕洪波的解释就明白为何在这里形成黄河浮雕了,因为形成了砂岩陡崖--盐风化作用的主要场所

图片来源:互联网

建议作者修改,关键是提供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才行!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一句话就将“盐风化”观点推翻了?这也太武断了吧?不需要证据吗?

图片来源:互联网

邓秀艳2005年就提出多成因说,而本文的作者在这点上没有创新。相反,盐风化说是吕洪波等2017年提出的新观点,一直在挑战过去流行的多成因说或风蚀说!

图片来源:互联网

我们阅读数百篇英文盐风化文献,都没发现有什么“盐风化阈值”说。这篇报道显然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乐见作者发表!下面就用照片展示一下风蚀的常见标志,请作者提供相应的证据

图片来源:互联网

风力搬运碎屑物有三种方式:滚动、跳跃和悬浮。只有跳跃方式对前方障碍物基部有侵蚀作用,但高度有限,一般都在一米之内

图片来源:互联网

风携带着跳跃的砂粒和小砾石侵蚀地表,即使对相对松散的表图层也会留下定向痕迹

图片来源:互联网

风蚀造成黄岗岩石柱下部迎风侧凹进,方向明显。注意:附近有砂源!这里砂子是风力携带的重要工具

图片来源:互联网

看看坚硬的花岗岩正面阻挡风流形成的麻点状风蚀坑,这些痕迹也有方向啊

图片来源:互联网

花岗岩侧面的风蚀小凹槽,指示了风流的运行轨迹

图片来源:互联网

新疆哈密大海道雅丹体侧面的风蚀痕迹:有方向啊

图片来源:互联网

风力凡是能够侵蚀岩体,都必须有砂源。看看这里的砂源充足吧?黄河浮雕附近有吗?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这个截图是吕洪波的建议。下面我就对黄河浮雕的盐风化成因作一简单的阐述,以照片为主!

图片来源:互联网

盐风化需要水携带盐分进入到可渗性岩石内部,然后从侧面蒸发导致盐类过饱和结晶,在表面形成盐风化穴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这个截屏是盐风化作用的要点,请读者对照检查我说的实例是否正确。注意,盐风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非常缓慢,一般每十年不足数毫米深,各地速率不等。当看到崖壁上一米深的盐风化穴时,其暴露时间肯定至少几千年了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为何可渗性岩石才能遭受盐风化作用?这个示意图比较清楚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这是我发现的盐风化穴典型例子,其剖面图用作我论文中的盐风化作用模式图

图片来源:互联网

见吕洪波等(2017)论文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这个照片告诉我们:即使是雨水流动也并不侵蚀岩石,而是使流动处相对突出

图片来源:互联网

盐风化受岩性影响明显,甚至细小的纹层因为渗透性差异也表现得不一样,所以才有这样的分布图案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这个照片告诉我们:节理缝并没有因流水而加深加宽,反而因干燥少而相对突出了

图片来源:互联网

看到流水处阴暗一些(有机质沉淀表面),明显地相对突出,无水处干燥时间更长因而盐风化作用更甚,也就更加凹进了

图片来源:互联网

流水和岩性共同控制着盐风化作用的强度

图片来源:互联网

盐风化穴并不局限于黄河岸边,在高高的山坡上,厚层砂岩陡崖表面发育盐风化穴,能用风蚀或河流冲刷解释吗?

图片来源:互联网

看看树林边的陡崖上,同样发育盐风化穴。这里可是背风处,用水蚀和风蚀无法解释

图片来源:互联网

拉进看是不是与黄河浮雕一样?这就是举一反三,更多的实例在山上而非岸边!用什么解释更合理?

图片来源:互联网

发育盐风化穴需要足够的暴露时间,因为非常缓慢。看看这里陡崖砂泥岩互层经常崩落,砂岩表面还没发育盐风化穴

图片来源:互联网

地质学中很多现象都存在着不同的成因解释,但随着科技进步,一般错误的认识会被逐渐淘汰,更科学的解释会被大众接受。当面对多种成因说法时,读者要用逻辑思维判断:那种有证据支撑的说法更可信,而不提供证据的观点肯定有问题。一定提醒自己:客观存在的证据比作者名气和地位更可信!

还有一个普遍规律需要注意:凡是独具特色的地质景观,优秀的成因解释必然简单明了,即:好的理论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些需要用多种因素和复杂的模型去解释的“理论”,往往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还说不清楚,读者就得小心了。

一般而言,相对成熟的观点能做到:自圆其说(最低标准),有排他性证据(如:我举例证明黄河浮雕并非风蚀),能够举一反三(用更多实例证实自己的说法,能推而广之)。总之,地学基本功是判别地质现象的基础,如果缺乏基本功,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有人强调:多种观点共存更体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事实上,科学问题不是文学艺术或文艺形式(这些领域强调百花齐放以适应大众口味),科学问题只存在真伪判别,要么是要么非,关键是证据支撑。如果一种地质景观存在多种成因解释,肯定不是繁荣景象,恰恰说明我们的地质学总体水平很低,需要提高。比如黄河浮雕,这个成景地貌就是砂岩陡崖上的盐风化穴,是砂岩陡崖暴露后才开始的。如果讨论其成因,就从砂岩陡崖暴露后的条件开始讨论,之前的地质作用是前提,可以不讨论。如果探讨其开始时间,就想法测出陡崖暴露年龄(即陡崖以前的岩块掉落而露出该崖面的时间)。有人可能更喜欢“多成因说”,但多成因说恰恰说明作者没有弄清根本原因,不知道什么是主要作用,什么是次要的无关作用甚至是相反作用。如:暴雨倾斜着冲刷岩面是否有影响?肯定有,但很弱,而且不影响盐风化作用的进行。再举一个极端例子,假若一个猴子到盐风化穴中撒泡尿会否有影响?当然有,但不影响整体盐风化作用的进行。

以上是我的简单论述。欢迎作者和地学同仁们批评指正,欢迎地学爱好者深入交流。发现打字错误请告知。再谢!

吕洪波 (2025.07.15)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