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TouSuo™️
小红书账号 : 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秃头研究所Monsters
有求必应屋 : 新传考研共享平台可在后台回复「有求必应」,包含新传论文精选、热点押题、参考书笔记、公开课、名词解释播客音频。
考研答疑群 : 可在后台回复“2026考研”,秃头所打工人正在严阵以待(记得备注2026考研呀)!
理论分析|热点押题
所有热点押题都可以在[有求必应屋]中找到
@TuTouSuo™️
热点押题:
结合大连工业大学事件,分析新闻传播的伦理底线。
最近,大连工业大学因开除一学生学籍而被网友声讨。该事件中,一名女学生与外籍电竞选手Zeus发生关系,校方实名通报该女生,并开除其学籍。此后,多家媒体也转载该女生实名信息进行报道,报道中掺杂了未经证实的谣言和主观性言论对女生进行声讨,而泄漏私密视频的外籍男子未被同等追责,形成了“受害者有罪论”的舆论倾斜。媒体不经事实核查就随意传播不实信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屈从于道德审判、受害者隐私权让位于流量逻辑,该事件折射出当下新闻传播的深层伦理失范。
一、事实核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报道必须以事实为基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果媒体的报道背离了客观事实,也就不能称之为新闻。公众之所以需要新闻,正是因为其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力对社会产生的功能作用。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媒体扮演“社会守望者”,但塔奇曼指出市场压力易使其滑向“舆情迎合者”。在大连工业大学事件中,新闻媒体没有经过事实核查,任由“出轨”“easy girl”等不实信息大肆传播和讨论,背离了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能,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造成打击。
二、客观性:后真相时代的情绪暴力
除了需要立足于事实情况之外,新闻报道的另一基本要求是客观。新闻的客观性主张事实与价值分离,在理念上需要坚持真实准确、公正平衡等报道原则,在实践层面上禁止媒体在报道中公开采取立场,全面准确中立地报道争议性问题。但是在大连工业大学事件中,校方将个人行为定性为“有损国格”,部分媒体沿用“国家形象受损”等情绪化言论,并将关注点放在受害女生身上,对外籍男子报道甚少,这种性别和国籍的双重标准忽视了客观中立的实践准则。在这个情绪成为流量生产力的后真相时代,新闻媒体的偏颇报道引发了舆论对受害女生的情绪和言语暴力。
三、隐私保护:权利与义务的伦理统一
传统新闻伦理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时秉持最小伤害、适当适度原则,维护社会公序良俗,最小化报道对个体的负面影响。在数字时代,个人隐私本就遭遇保护危机,新闻媒体有掌握新闻主体个人信息和传播的权利,也应当履行在报道时保护主体隐私权的义务。大连工业大学以“公告送达”为由公开女生全名,多家媒体直接转载未作匿名处理,造成了对受害女生的二次伤害。相较于其他学校偷拍、虐猫等负面新闻的匿名报道,此次差异处理凸显学校和媒体伦理底线的丧失。
此次大连工业大学事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新闻传播的三重伦理底线的失守,也反映出社会舆论对不同性别和国籍的双重道德标准。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得不到保证,被报道主体的个人信息也被大肆传播时,新闻媒体的专业性和公信力也随之崩塌。“没有伦理底线的新闻,即是对文明的背叛。”在算法加速异化的时代,唯有将对人的尊重置于传播逻辑核心,方能使媒介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手,而非伦理溃堤的帮凶。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近期小破所常驻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