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1节课,军事化作息!复读生开学6天就“跑路”,扛不住啊

发布时间:2025-07-21 15:03:21

本文作者:小古

安徽某学校高考复读班开学仅6天就有学生“跑路”的新闻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有人认为这些学生太娇气,吃不了苦。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么快下结论,先来看看这所学校的作息表:早上6点起床,6点半早读,上午4节课,中午只有1小时休息,下午4节课,晚上再上3节课,直到晚上11点才收工,并且还是“类军事化”管理。如此高强度的学习,难免会有孩子撑不住。

图片来源:互联网

1)

现实中有很多人觉得这种“军事化管理+题海战术”的高压模式是出成绩的“法宝”。确实,全国每年有不少学生通过这种模式考上了大学,但这种极度追求高分的机制,牺牲了少年人的身体,以及本该有的灵动与好奇,也在悄然消解社会对教育本质的敬畏。

每天11节课,高强度的学习负荷,加上长时间的久坐,对学生的视力、脊椎、心理健康都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很多学生长期处于焦虑、压抑的状态,甚至出现失眠、脱发等问题。那位选择“跑路”的学生,或许正是这种高压下崩溃的缩影。

另外,当所有的时间都被排满,所有的内容都被灌输,学生还有多少独立思考的空间?他们如何去探索、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当孩子们被训练成解题的机器,而非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在面对真实世界的时候,他们除了应试能力还有什么?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激发内心的求知欲,是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然而现在的基础教育,在很多地方被简化为一场分数游戏,学生被工具化,他们不再是鲜活的生命,而是一个个考分符号。如果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考高分,那还是真正的教育吗?

2)

不过我们也要理解,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高考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当下,名校光环对于贫寒学子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只能通过读名校来帮助自己跨越阶层。所以很多家长主动将孩子送进这样的“高考工厂”,他们相信,只有这样,孩子才有机会逆袭。

可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这种模式是合理的,倘若学生和家长都别无选择,只能通过这种极端方式去搏一个未来,我们的教育就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深刻反思的十字路口。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这起“跑路”事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应该当做一个“警醒”。它提醒我们,教育需要做出一些变化,不能再“嘴上说分数不重要,实际上仍把分数放在第一位”。我们不能只关注分数的高低,应该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应该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并保持探索欲。

与此同时,大家都应该积极思考。国家要想办法解决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以及如何推进多元化评价;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想办法帮助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习回归本真;一线教师要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自己从“教书匠”变为“育人者”;家长要想办法营造一个宽松、积极的学习环境……

简而言之,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应该是一场“忍耐实验”;教育更不该是冰冷的数字游戏。我们期待着变化,也希望未来的孩子们,都是“心中有光,脸上有笑”

今日话题:你家孩子在上高中吗?他们的学习状态怎么样?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