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6成民办高校,未招满!

发布时间:2025-07-21 20:03:19

本文作者:小古

近日,多地发布2025年本科批次投档线及征集志愿的情况,数据显示多所民办高校招生遇冷。

✎广东

7月19日,广东省普通高考本科批次投档情况出炉,据南方日报统计,全省23所民办本科高校中,14所民办高校未招满(61%),总缺额超过2.5万人。

历史类录取中,湛江科技学院计划招生2166人,实际投档297人,未招满比例达86%。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计划招生2136人、实际投档1086人,广州工商学院计划招生1856人、实际投档818人,缺额均超千人。

物理类方面,湛江科技学院缺额4468人、广东理工学院缺额3746人,此外,广州华立学院、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和广州华商学院缺额均超过千人。

媒体分析称,部分学校招生挑战较为严峻,招生空间受地域制约明显,与珠三角城市高校形成对比,需通过专业优化、产教融合提升吸引力。

✎湖南

近日湖南公布2025本科批第一次投档分数线,据了解,投档线为空的表示该院校专业组线上生源不足。统计数据显示,共有111所高校在湖南省出现了“生源不足”的情况,涉及77所民办高校。

其中,海南某高校共有8个专业组生源不足,此外某经济学院、某外国语学院分别有7个、6个专业组生源不足。

✎北京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21日公布本科普通批征集计划,统计数据显示共有46所高校,其中民办高校29所。(注:一般高校参与征集志愿是由于招生计划未完成,也有高校属于新增招生计划)

本次征集志愿招生计划1938人,其中民办招生1876人,占比97%。其中,某科技学院(583人)、某管理学院(407人)缺额人数较多。对比其在北京的计划招生数,2所高校的缺额比例超过60%,分别为81%、69%。

此外麦可思研究还梳理了北京民办本科未录满专业的具体情况,其中缺额人数较多的专业分别是财务管理(195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76人)、酒店管理(167人)、会计学(139人)、人工智能(93人)。(注:高校招生缺额原因复杂,缺额专业不等同于劣势专业,数据仅供参考)

图片来源:互联网

受院校区位影响,或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口碑的影响,一些民办高校招生每况愈下,招生计划完不成、被录取的学生报到率也不高。对此,教育学者熊丙奇评价道,民办高校单靠能授予全日制文凭、学历已经难以吸引考生。

“民办招生遇冷”不少网友归因为出生人数降低,适龄人口减少。生源危机确实存在,然而尚未蔓延到高等教育领域。从数据来看,我国自2016年迎来出生人口小高峰(1883万)后连年走低,到2023锐减到902万。2016年这批学生尚在小学阶段,更遑论生于2016年之后“人口萎缩”时代的人群了。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表示,根据预测,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在2032年之前将持续增加。

这也意味着高教领域还有10来年的“人口红利期”。当然,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以应对生源危机是应当之举。但民办大学的当前遇到的问题或许并非出生人口减少所致,有专家撰文表示,(招生不足)与自身办学能力不足和经营不善有关。

近年来就业压力剧增,如果民办高校文凭并不能为毕业生带来合适的甚至是一般的工作,考生和家长“弃民办,奔公立”的想法或许更加强烈,直接导致个别办学质量不高的民办高校已经面临招不来学生的困境。而在未来生源减少之际,民办大学的挑战或许更大。

图片来源:互联网

民办大学,如何渡过危机?

民办与公办大学最显著的差距就在办学经费来源。公办有政府拨款“撑腰”,而民办很大程度上靠学生学费“续命”。

生源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办大学的运营状况。厦门大学经济学系某副教授直言,未来高职院校与民办大学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源考验。民办高校若要在人口红利消退与政策收紧的双重夹击下突围,必须重构生存法则。

在自救探索的实践中,部分民办大学已蹚出差异化路径。山西应用科技学院通过实施“百门优课建设行动”,将教学质量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该校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特色打造作为立校之本。长春光华学院以“四大专业集群”战略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其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前沿专业的设置,直接呼应吉林省汽车产业与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缺口。这种“专业链—产业链”的深度耦合,旨在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直接对接行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西湖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型研究型民办高校正在崛起。例如,今年首次招生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在江西省的录取分数线超越大批985院校。此外,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消息,2025年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分数线为656分,直逼浙江大学(658分),同样超过多所985大学。

《2025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分析》指出,民办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进入“质量引领”阶段。危机之下,那些能够精准把握产业升级脉搏、持续投入教学质量、创新办学机制的院校,方能在竞争中突围。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南方日报、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北京教育考试院、麦可思研究等。

图片来源:互联网

声明:麦可思研究原创内容全面开放非盈利目的的转载授权,转载请留言或添加编辑微信获得长期白名单授权(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转载要求——

1.文首注明“转载于麦可思研究”。

2.转载请在文章发布的24小时后进行。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