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应用,上线iOS不到24小时,冲上苹果应用商店医疗榜榜首。
这在任何一个赛道都堪称现象级。而这次的主角,是蚂蚁集团的AI健康应用AQ。
大厂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涌入AI医疗健康领域。腾讯、百度、京东、字节,无一缺席。投资女王“木头姐”Cathie Wood曾断言,医疗保健是AI最具潜力却也最被低估的应用领域。
当所有人都挤进这条价值万亿的赛道时,蚂蚁的这张牌,究竟想打什么?
答案早已写在其过去十年的布局里。

AQ,不止于“问”
要理解蚂蚁的意图,首先要看AQ本身。它并非一个简单的“你问我答”式AI机器人。它的产品设计,是对真实诊疗流程的复刻。
传统AI问诊的一大痛点,是用户往往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复杂症状。AQ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它的“AI诊室”功能,核心特点是“能追问”。它不是一个搜索引擎,而更像一个有经验的预检医生,通过多轮引导式对话,循序渐进地帮助用户厘清症状,收集必要信息,从而给出更具参考价值的建议。

如果说“追问”模拟了医生的“听诊”,那么“看报告”则模拟了医生的“阅片”。在中国,每天产生上千万份专业医学检验报告,但九成以上的人看不懂。AQ的多模态能力,允许用户直接拍照上传检查报告、体检报告甚至手写病历。它不仅能解读单张报告,还能整合多份报告进行对比分析,覆盖99%的常见报告类型,准确率超过90%。
此外,针对中国约1.5亿皮肤病患者与医生比例严重失衡的现状(4200:1),AQ还支持通过照片识别痤疮、银屑病等50种常见皮肤病。
听、看之外,AQ还引入了“名医AI分身”的概念。它邀请了近200位来自协和、华山等顶尖医院的专家,包括王俊院士、廖万清院士等泰斗级人物,将其诊疗经验和知识训练成AI智能体。睡眠领域专家毛洪京主任医师的AI分身,基于其超5万篇论文资料和大量诊疗经验训练而成,上线至今已服务超400万人次,单日最高服务量达11万人次,远超其线下每月最多600人的接诊量。
从多轮追问、多报告解读,到视觉识别和名医分身,AQ的产品逻辑清晰地指向一个目标:它不满足于做一个健康知识的搜索引擎,而是要成为一个智能化的“诊前助手”或“家庭医生助理”。
它的核心任务,是在用户接触到真正的医疗服务之前,完成高效、精准的信息整理与初步分诊,为后续的医疗服务铺平道路。

从软件到硬件,苹果只是一个开始
如果说模拟诊疗流程是AQ在软件层面的革新,那么打通硬件生态,则是其走向主动健康管理的另一条关键路径。
AQ的iOS版,深度集成了苹果的HealthKit平台。这意味着,经用户授权,AQ可以读取iPhone和Apple Watch记录的步数、心率、睡眠、健身等数据。这些来自可穿戴设备的连续性健康数据,与用户在医院产生的离散型诊疗数据相结合,能够勾勒出一个更完整的个人健康画像。

这种结合的价值在于,它让健康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干预”。
传统的医疗数据,只有在生病时才会产生。而可穿戴设备则7x24小时不间断地记录着用户的生命体征。当AQ能够持续分析这些数据流时,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在你生病时才想起来打开的应用,而是一个时刻相伴的健康顾问。
更深层次的合作也在酝酿之中。据悉,蚂蚁将与Apple Watch在跌倒检测等安全功能上展开合作,探索紧急救援等创新服务。
这并非苹果的专属。
AQ的“健康档案”功能,同样支持与华为、Vivo等国产可穿戴设备,以及鱼跃、三诺等家用慢病管理设备打通。
蚂蚁的战略意图在此刻变得清晰:它试图占据个人健康数据的中枢位置。通过连接不同品牌的硬件,将用户生命体征、运动、饮食、用药、就医等信息汇集于一处。
从这个角度看,与苹果和各种硬件厂商的合作,宣告着蚂蚁意图成为个人健康数据终极入口的决心。蚂蚁的触角,已从诊疗延伸到了更广阔的个人健康管理领域。

十年“基建”:蚂蚁构建AI医疗壁垒
将AQ与Apple Watch等硬件打通,蚂蚁的目光显然不只在“看病”,而在更广阔的个人健康管理市场。这背后,是其长达十年的“基建”铺垫。
蚂蚁的医疗故事,始于2014年。那一年,支付宝在广州上线了第一笔手机挂号缴费业务。此后,它又切入医保线上支付,并深度参与了医保电子凭证的标准建设与推广。
截至目前,全国有超过7亿人在支付宝上开通了医保码,每年超8亿用户通过支付宝使用医疗健康服务。这些数字背后,是蚂蚁与全国超过5000家公立医院、多地医保部门建立的深度连接。
这十年,蚂蚁选择了一条最难走,但壁垒也最高的路径。
它没有从市场化的在线问诊或医药电商切入,而是进入了监管最严、流程最复杂的支付和医保环节。这个过程虽然缓慢,却为蚂蚁赢得了两项无可比拟的核心资产:
1.庞大的用户基础:一个已经习惯于在支付宝上处理最敏感的医疗和金融交易的用户群体。
2.体系内的信任:与公立医院和医保系统建立的、基于底层技术服务的信任关系。
从支付和医保码切入,蚂蚁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与医疗体系的连接。如今,通过一个产品矩阵——苹果应用商店医疗榜Top20中,除了AQ,还有蚂蚁收购的好大夫在线和联合浙江卫健委推出的安诊儿——蚂蚁正试图将其在支付领域建立的连接能力,复制到服务领域,构建一个连接用户、医生和机构的生态。一个解决医生侧,一个打通医院流程。
至此,蚂蚁的医疗健康战略罗盘已经清晰地指向了三个维度:用户(C端)、医生(D端)和医疗机构(B/G端),形成以医疗大模型为核心的“医疗机构—医生—用户”的三维服务体系。

这片蓝海市场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88亿元激增至2033年的3157亿元。而放眼整个大健康管理领域,其市场规模到2027年预计将达到2.59万亿元,这是一个真正的万亿级赛道。

赛博“大白”的战国时代
当我们将视线从蚂蚁拉回到整个行业,一幅AI医疗的“战国七雄”图景已然展开。巨头环伺,各有打法。
腾讯依托微信的社交关系链,推行C2B战略,手握电子健康卡和医保凭证两大入口,同时在B端深耕AI影像等基础设施。
百度则发挥其技术优势,将“灵医大模型”定位为“产业级”AI底座,赋能医院和药企。
京东健康的核心是其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其“京医千询”大模型致力于打通“问诊-开方-送药”的闭环。
而字节的“小荷AI医生”则更侧重于发挥其内容和用户运营的优势,从C端体验切入。
在这场竞赛中,每家公司都从自身最擅长的领域出击。而蚂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占据了最核心、最受监管、也最难被替代的金融与医保交易层。
尽管前景广阔,但AI医疗依然是一个公认的“慢行业”。
数据孤岛、语料质量参差不齐是第一座大山。严格的数据安全与隐私法规是必须时刻紧绷的弦。更重要的是,清晰、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至今仍在探索之中。AI辅助诊疗如何定价、由谁付费、如何进入医院收费目录,都是悬而未决的难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过早追求商业化无异于缘木求鱼。这场竞赛比拼的是谁能更有耐心地搭建最可靠、最深度的基础设施。
从这个角度看,蚂蚁“先基建、后生态”的策略,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虽然支付、医保、医院系统对接耗时漫长,却构建了最坚实的地基。只有当这个连接用户、医生、医院、医保的基础网络足够稳固时,商业化的探索才能水到渠成。

结语:AI医疗的想象力,不止于看病
AI医疗的终极想象力,绝不止于让看病更方便。
当AI能够整合诊疗数据与来自可穿戴设备的连续生命体征数据,它将有能力从“治已病”走向“治未病”,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预测性健康管理。
AI医疗这条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
但蚂蚁凭借其独特的金融基因、庞大的用户基础,以及服务用户、医生、机构的长期基建,已经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出发位置。
AQ在IOS榜单登顶不是终点,而是它跑出下一圈的发令枪。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