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孩子,就是让他暑假在家写作业

发布时间:2025-07-22 20:03:20

本文作者:小古

图片来源:互联网

又是一年暑假倒计时。

期末考试后,父母们开始忙碌了起来。

考得好的孩子,父母毫不吝惜夸奖,纷纷兑现考前许下的承诺;

考得不好的孩子,则需要面对父母的冷脸,以及父母嘴里“这个暑假一定要逆袭”的豪情壮志。

于是,暑假班、逆袭卷、专项辅导书……纷纷接踵而来。

却不知,这一招只会毁了孩子。

育儿圈有一句很著名的观点:

“父母毁掉一个孩子的方式很简单,逼他一直学习就够了。”

事实上,在孩子的考试生涯中,成绩有所波动,很正常。

越是这时候,越需要父母稳住心态。

千万不能盲目相信“只要暑假闭关,学习就能逆袭”的话。

图片来源:互联网

相信大家都见过这样的现象:

之前学习很优异,可一旦环境改变,比如过了一个假期、换了学校,换了老师,学习就慢慢变差。

什么原因呢?

其实,多半是孩子的内驱力被破坏了。

图片来源:互联网

什么是内驱力?

这个词最早是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他说:

“个体能够自发产生一种具有驱动效应的自我力量,简单说,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动力。”

有内驱力的孩子,无需外界命令安排,说话做事具有方向感,能自己控制节奏。

但,想破坏孩子内驱力也很简单。

对孩子来说,关在家里写作业,就是破坏内驱力最大的杀手。

北大心理学院总院的研究员杨锦陈,曾遇到过这样一个“笨”孩子浩浩。

他从小到大,每天努力学习,语文、数学、英语却通通不及格。

为此,浩妈想过很多办法:

晚上熬夜陪读,学到12点;

听说早上记忆力好,于是让孩子早起看书;

假期里,花大价钱为孩子报名师辅导班……

提高成绩的事是做了不少,谁知道,孩子成绩却越来越差。

随便一道数学题都能把孩子难倒,每次考试分数还没有妈妈的鞋码大。

后来,孩子压力太大,一翻开书就头疼。

大家都说这孩子太笨,不是学习的料,在一线工作的杨锦陈教授见着孩子后却说:

“孩子不是智商不够,也不是不努力,很可能是内驱力破坏了!”

原来每次浩浩只要考试不好,浩妈比孩子还伤心,痛苦。

总干预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安排,给孩子每个空闲的时间都填满作业、补习班。

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理也悄然发生变化。

从一开始“为自己而学”,到“为父母而学”。

随着作业越来越多,假期越来越少,最终演变成“厌学”,失去学习的欲望。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王老师曾说:

“人为给孩子制造‘学习的苦’,会让孩子产生学习等于痛苦的错误认知,把孩子推向了学习的对立面。”

越逼着孩子学习,孩子反而会越厌学。

教育孩子,不是拼命去改造孩子。

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

如果一味地死磕作业,以量取胜,只会起到反作用;

只有孩子真正喜欢,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去学,才有可能不断进步。

图片来源:互联网

曾在《解放日报》看过系列青少年抑郁休学的故事,其中一个叫谭谈的女孩让我记忆尤深。

谭谈从小跟着母亲生活在美国。

初中回国,就读于北京最好的中学,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

她不仅学习好,艺术方面也很优秀,同时还是班上的“图书库”,小小年纪便有上千本书籍的阅读量。

在外人看来,谭谈是优秀的、完美的。

可当节目继续深入后,发现她患有抑郁症,每天都十分压抑痛苦。

图片来源:互联网

原来,她为了母亲的高期待,一直过着高压的生活。

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在外面肆意玩耍的时间,陪伴她长大的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学习、练琴、读书……

时间久了,她的身体和心理都扛不住,对未来一片迷茫。

无独有偶,这样的孩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今年暑假,邻居刘姐一家,终于不打算鸡娃,而是安排了暑假出游计划。

我很好奇,问她原因。

刘姐语重心长地说:

“去年啊,我家小子期末考试考得太差,我做主给孩子安排了暑假班,还买了好几本练习册。

让孩子在家里好好学习,开学考试能够有所提升。”

我疑惑不已,这么做无可厚非呀!

刘姐继续补充:

“方法是没错,可我两个月都压着孩子在家学。

结果开学测还没期末考试考得好,主要是在家坐着不运动,孩子胖了10斤,检查视力,眼睛也近视了……这简直是得不偿失!”

“今年可不敢把孩子关在家里学习了,长教训了!”

是啊,理论上看,在家学习和写作业确实是提升成绩的好办法。

但认真分析下来,一直“困”在家里,也在间接破坏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且这种伤害很难修复。

图片来源:互联网

记得心理学上有个“认知衰退”的说法:

是说长期待在家里,缺乏外部刺激和新的挑战,大脑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反应速度等认知功能会逐渐下降。

我曾在网络上看过一些网友的留言。

有人说每次带孩子出去玩后再让孩子学习,他们背书更快更准;

也有人说假期没有拘泥于学多少知识,孩子做暑假作业的积极性反而提高了。

这并不是没有依据的论点,《世界生物精神病学杂志》曾说明:

在户外停留的时间越久,大脑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中的灰质比例就越高,这些灰质的比例与人类的记忆能力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在家待越久,孩子记忆力越差。

天天待在家里,社交活动自然减少,破坏大脑的活跃度,孩子容易抑郁。

此外,如果长期不出门,鲜少接受阳光雨露,孩子的体能训练减少,身体也会逐渐变差。

可以说,把孩子“困”在家里,不仅会破坏孩子身体的元气,还会消磨大脑的活力。

图片来源:互联网

在文章开头的观点下,还有一个补充:

孩子期末真的考得不好,父母该怎么办?

除了不盲目鸡娃卷娃,还有一个重要建议:

过一个高质量的暑假。

具体如何过?可以借鉴下面这三个方法。

1.劳逸结合,七分学三分玩

暑假让孩子纯学?是不可取的;

暑假让孩子纯玩?是不行的。

最正确的的方法,应该是劳逸结合,七分学三分玩。

暑假开始之前,引导孩子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定好暑假目标。

比如上午是学习时间,写作业,总结反思、查漏补缺等;

下午根据孩子需要,可以去周边参观图书馆、科技馆、动物园等;

晚上可以和安排家庭活动,比如阅读、看高质量纪录片、电影等。

总之,“劳逸结合”需要满足三个原则:

第一,尽可能在确定好的时间段,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不轻易改变;

第二,学习的时候尽可能心无旁骛。

借用一位清华学霸的学习经验,就是:

用心,即端正态度;

用力,即勤奋刻苦;

用脑,即方法高效。

第三,做好规划、管理时间、善用时间。

如此良性循环,能让我们的孩子少踩坑,避免每日重复学习带来的枯燥和无趣。

图片来源:互联网

2.培养一个“成长型”的运动爱好

纽约大学曾有一项研究:

运动,是对孩子大脑最好的投资。

十点君强烈建议,父母从小引导孩子养成一个运动习惯,比如跑步、打羽毛球、打篮球、游泳……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也曾建议广大中学生:

“爱体育,爱科学,爱锻炼,爱学习。”

长期坚持运动的孩子,性格更开朗大方,重点是身体素质不会太差。

趁着假期,多带孩子去外面跑一跑、动一动。

在草坪上尽兴的奔跑,在运动中挥汗如雨,不知不觉间亲子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洽。

图片来源:互联网

3.多出门,结交一些新朋友

之前后台有家长留言问:

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玩,性格越来越内向,怎么交到新朋友?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只需要多出门即可。

在外面,孩子很容易主动交到新朋友,性格也会慢慢变开朗。

当然,暑假带孩子出门的形式很灵活。

除了安排一场旅游这种大型出游计划外,还有一些更日常的“出门计划”计划:

可以是参加爱好团体,比如去舞蹈室、爬山、写生绘画等等;

可以在本地参加各种妈妈们的聚会,带孩子认识更多同龄娃,父母还能互相汲取育儿经验,一举两得;

也可以更有仪式感一点,带孩子去听一场ta喜欢的演唱会;

参加一次音乐节,带孩子开阔视野,接触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

图片来源:互联网

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门上挂着一把坚实的大锁,一个人拿了一根铁棍,费了好大的力气,依旧无法将它撬开。

这时候,一个人拿了一把钥匙,轻轻一拧,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第一个人好奇地问:

“为什么我用如此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的打开了呢?”

第二个人回答:

“因为我了解它的芯。”

其实,养孩子亦是如此,要寻找正确的方法,了解孩子的心。

特别是期末考试后,考得好的孩子,内心洋溢着欢乐;

考得差的孩子,内心却处于低谷期,很容易一蹶不振。

这时候,若是一股脑给孩子安排满满当当的作业,孩子只会在焦虑和痛苦中度过暑假。

不如花点时间,引导孩子归纳总结考差的原因,根据原因对症下药;

不如花点精力,陪伴孩子规划制定恰当的暑假计划,让暑假成为孩子人生中的美好回忆。

点亮,祝孩子们都能在拥有一个精彩的假期生活。

作者 | CC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听闻悦。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