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融合碰得头破血流,回国后,我用一本“错题本”把儿子送进普校

发布时间:2025-07-22 20:03:22

本文作者:小古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VOL 3542

五岁的薯条正踮脚查看烘焙食谱。他指尖沾着面粉,眉头舒展,这个曾因"眼神飘忽"、"对呼唤无回应"而被贴上自闭症标签的男孩,此刻正努力认真的成为一名“小厨师”。

三年前,薯条在美国被诊断为自闭症。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庭干预后,薯条进入当地的融合幼儿园,并从托班顺利升入小班。

但文化差异和资源分配的问题,让薯条一家没有找到合适的影子老师。缺乏一对一支持的薯条,在小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

为了得到更好的个性化支持,2023年,薯条妈妈决定带他回国,并进入大米和小米南京新街口中心接受干预。

她自己也从当初的家庭干预实施者,变成了一个孩子成长记录者:第一张社交故事卡、第一次主动勇敢表达的日期、游泳课教练的评语……

伴随着这本“成长错题本”越来越厚,薯条妈妈也变得越来越有底气。

口述| 薯条妈妈

整理| Kido

编辑| Jarvis

图片来源:互联网

第一道“错题”

2023年,我带着薯条从美国回到国内。

导火索是薯条在幼儿园玩耍的时候磕破了后脑勺,老师却没有发现。

薯条当时上的是融合幼儿园,班里20个孩子,特殊需要孩子都请了影子老师。但我们没能为薯条匹配到合适的,他成了班里唯一没有一对一支持的孩子。

“不匹配”,是薯条在美国期间的关键词之一。

孩子不到两岁时,妇产科医生退休的外婆最先发现不对劲:眼神飘忽,发育迟缓,呼名不应。

在美国,免费的干预项目排队长得看不到头,我们只能选择私人机构老师入户。但换了好几个,都抓不住孩子的注意力。

最后,我只能辞去工作,自己当起了他的干预老师。

三岁时,我们将他送进幼儿园。在人少的托班,他适应得不错。但升入小班后,情况直转急下。第一次接触到大量陌生人,他明显无所适从。

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别的孩子想抱他,薯条后退躲闪时摔到了花坛边上。

这件事情后我决定带着薯条回国。一方面是资源不匹配,另一方面,家庭干预的局限性已经显现:他只对我一个人有回应,对同龄孩子几乎零关注。

或许国内专业机构的集体环境,比家庭干预更有用。

图片来源:互联网

“记录狂魔”

“孩子的核心问题是社交动机不足和注意力涣散,但基础感知能力不错,进步空间很大。”

2023年底,我带着薯条来到大米和小米新街口中心,中心的宋督导接待了我们。

当时,薯条躲在我身后,手指揪着衣角,眼神始终不落在人脸上。但当宋督导蹲下来,玩着玩具小汽车时,薯条眼神有了片刻停留。

很快,一份详细的干预计划摆到我的面前:

每周的集体课,重点训练"眼神停留"和"共同关注";家庭干预配合"社交故事"训练——从"如何向奶奶问好"到"超市排队规则",我把每个场景都编成小故事,配上图片反复讲。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为薯条准备的小游戏

干预成效比想象中快。两个月后,集体课上,薯条开始偷瞄旁边的同学;玩"传球游戏"时,他的眼神能暂停在老师脸上;对"把积木给同学"的指令,他的回应从沉默到小心递过来。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也彻底成了"记录狂魔"——家里的本子、手机备忘录、云文档,全成了我和薯条的"成长战斗手册":

游戏列表是我的"教案库":"手口不一”、“鬼抓人”、“老狼老狼几点了”……这些干预游戏不仅提高了薯条的反应能力,也像张地图,让我每天都知道往哪走。

生活自理的记录则是"成长进度条":9月15日记着"自己挂好了小毛巾,但扣纽扣还需帮忙";9月20日写着"能独立收玩具,但漏掉小积木"。

兴趣班部分更丰富:"围棋老师有点凶,我不想去“,我就总结他的优点,给足他肯定,让他相信自己很棒;足球不知道要踢到哪边球门,我就一起跟他讨论,引导他求助。

生活中遇到的大小问题,我也会拍照或写反馈给机构老师,方便他们根据薯条的情况调整干预计划。

线下讲座的笔记和督导沟通记录更是"升级装备",通过讨论薯条的新问题,我既能复盘改进,也可以将经验分享给别人。

作为"温暖星球"家长群里的活跃分子,遇到新家长遇到难题,我总热情地分享笔记和经验。我想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更多迷茫的家长看到希望。

这些密密麻麻的记录,既是孩子成长的年轮,更是我们携手跋涉的印记。

图片来源:互联网

新的“难题”和解法

在薯条适应了国内集体环境后,我开始为薯条找幼儿园。督导老师及时伸出援手,分享了找影子老师的途径,教我如何跟幼儿园沟通,我顺利迈出第一步。

2024年5月,薯条带着影子老师进入混龄幼儿园。但一个半学期后,因生源减少,我们决定换园。新难题又来了:人数多的幼儿园普遍不让带影子老师。

"要不试试独立入园?"督导老师的提议让我心里直打鼓——美国幼儿园受伤的经历,让我对薯条独立上学充满担忧。

但康复师们轮番做思想工作:"以薯条现在的能力,完全能独立应对幼儿园生活,影子老师反而可能限制发展。"

最终,我决定放手。在督导建议下,我给薯条在幼儿园"立"了个人设:害羞敏感、反应略慢的内向男孩,希望老师多包容。

可没有影子老师的第一次春游,还是出了意外:薯条走丢了。

老师说,找到薯条时,他混在别的队伍里,不哭也不闹,我想他也许不知道自己被落下了。

但几天后,他突然和我说“妈妈,我走丢了。”,我才懂那个下午烙在他心上的印记。

也许他当时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老师的反应让他害怕。之后几天,他总是自顾自念叨着走丢,开始抗拒上幼儿园。

他未必懂"走丢"的危险,却能感知大人的慌张;他不会描述害怕,却用反复念叨消化不安。

我立即与督导老师沟通,和幼儿园老师协商调整方法:集体点名后再单独点薯条的名字,排队让他挨着老师站——他看得到老师,心里就会踏实。

图片来源:互联网

关于薯条走丢事件的记录

我一遍遍告诉他:"在幼儿园你很安全,不会走丢的。如果找不到老师了,就对穿工作服的老师说‘我是xx班的薯条’。"

这段插曲像面镜子,照见了薯条内心的敏感。针对他的敏感内敛,督导老师安排了提升表达能力及缓解焦虑的课程。受此启发,我也在日常干预时引导他表达情绪和诉求。

渐渐地,曾经被误会时只会低头憋眼泪的男孩,开始学会为自己辩解:

在游乐园被冤枉,他会认真解释"我不是故意吓你,我在开太空船",一字一顿却坚定;上次和远在美国的爸爸视频,竟哭着说"想爸爸了。"——以前视频里他回应寥寥,更从未如此直接表达情感。这份依恋,让我们又惊又喜。

最近,薯条对烘焙的兴趣愈发浓厚。

两岁时为改善挑食,我让他接触不肯吃的食材,意外发现他迷恋面粉的触感——水、沙子、橡皮泥都能带来感官刺激。

图片来源:互联网

薯条在揉面团

自此,厨房成了他的"小天地":挖糖、揉面、摆盘,他眉头舒展的模样比玩玩具还安心。

他的事情也开始自己张罗:在晾衣绳上挂起小衣服;睡前叠好第二天的衣服;出游前收拾衣物玩具,回来一件件归位……

虽因发育迟缓,薯条运动不算灵巧,但只要天晴,午饭后我们都会坚持运动:游泳、篮球、爬山……各种运动填满了薯条的课后时间。

如今,他的自理和运动能力得到幼儿园老师肯定——这背后,是我们加倍的付出与坚持。

从异国求医到归国干预,这三年没有奇迹,只有耐心、坚持和不断的试错。

就像他揉面时舒展的眉头,有些成长或许慢一点,但终会抵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有任何问题点击“阅读原文”咨询“AI顾问”——你的专属个性化AI督导,专业又懂你!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