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明确:学硕,全部读博!

发布时间:2025-07-22 20:03:38

本文作者:小古

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今年,高校纷纷对学术型硕士(即学硕)招生做出调整。

多所高校数个专业陆续按下停止键。比如,厦门大学医学院发布公告称,自2026年起暂停招收中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自2026年起,工商管理学、应用经济学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除了统招中学硕的招生在减少外,研究生推免环节的学硕名额也变得十分“紧俏”。清华大学发布的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推免目录,与2025年对比可以发现,多个专业的学硕确认停招,其中理工科类专业涉及最多。

图片来源:互联网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对学硕培养的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布《关于2026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报名的通知》,明确提到:“全校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全部纳入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培养”。

对比2024年的文件表述为“部分学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包括统考和推免)纳入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可见,该校对学硕的培养将更倾向于与博士阶段进行贯通,且覆盖对象已扩大到全校范围。

图片来源:互联网

学硕,直博化!

当前,我国将学术型硕士定位为一种具有独立就业导向的学位,而非博士预备阶段。

以2023年为例,我国共招收博士生约13.5万人。其中,硕博连读占比约35%(部分“双一流”高校可达50%),本科直博占比约12.5%,普通招考(硕士毕业后考博)占比约52.5%。可见,硕博连读和本科直博已成为重要路径,尤其头部高校更倾向于贯通式培养。

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刘爱生提出:在新形势下,政府应在政策层面重构学术型硕士的定位,明确将学硕定位为“博士教育的过渡阶段”,而非具有独立就业导向的学位。

这说明,学硕的培养目标应倾向于培养“科研预备军”,走上硕博贯通的道路。

最近,不少高校宣布扩大直博或硕博连读招生比例。

以武汉大学为例,2025年,武大扩大接收直博生规模,接收数相比2024年增幅超过50%。同样,复旦大学强基计划学生转2025级拟录取研究生的直博生为64人,占比50%;而在2026级拟录取名单中,直博生的人数大幅提升,高达104人,占比上升至64.6%。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源:武汉大学

在这背后,其实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分层”——学术型人才“直博化”,应用型人才“专硕化”。

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深入打造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链条”。

这一分类培养链条表现为: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研究训练是培养链条的灵魂,强调学术创新潜力的提升;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链条的逻辑起点是特定领域知识,目的是解决行业产业实践问题。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源:廖湘阳《研究生分类培养链条构建及其融通创新的逻辑与策略》

当2条培养路径向外分散、延伸和深入,发展至今,学硕的培养路径逐渐向博士阶段转移,直博/硕博连读的学生或将成为学术人才的主要来源。

贯通培养,大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在推动实施贯通培养(最典型的是本博贯通),加入这一教育创新实践行列。

今年,中国科学院大学首次在河北、天津、黑龙江、吉林、山西、江西、广东7个省市招收本科生,并实施贯通培养模式。2025年录取的本科生,全部进入贯通培养体系。

在北京高校中,同样采取本博贯通培养模式的,还有: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试验班,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试点班、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精尖班、纳米科学与工程本博贯通班,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学院、空天信息卓越班、激光智能制造卓越班,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菁英班、工科菁英班等。

2025年,北京理工大学在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增设“卓越班”,分别为“空天信息卓越班”“激光智能制造卓越班”两个方向。

学生在大二时可任选全校专业,并在院士团队导师指导下进入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大三起进行本博转段学习,前3年完成本科学业,后4年进入博士阶段学习,7年可取得博士学位。

2025年,北京建筑大学新设立"建筑菁英班”和“工科菁英班"两个本博贯通培养班,计划招生45人。

“建筑菁英班”采用“4+5”培养模式,学生入学一年后可在建筑学院所属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中任选专业。“工科菁英班”采用“3+5”培养模式,即前3年为本科生培养阶段,后5年为博士生培养阶段,学生入学一年后可在智科学院、测绘学院、机电学院、土木学院、环能学院专业中任选专业。

“本博贯通”教育模式的优势之一,是保证科研的连续性和专一性。它有助于让更多有科研潜质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业和研究上,减少了应对人生“十字路口”(本科毕业和硕士毕业分界点)的焦虑。

未来,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个性化探索,还将不断试炼和进步。

转自丨首都教育

来源丨软科、北京日报、现代教育报、各高校官微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