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发声明指责对方中高考喜报造假!现在学校间竞争都彻底撕破脸皮了吗?

发布时间:2025-07-23 00:03:22

本文作者:小古

近日,贵州省毕节市的毕节梁才学校和七星关东辰实验学校相继公开发声明,指责对方学校中考和高考数据造假,并进行虚假宣传。

具体情况如下:

7月14日毕节梁才学校的声明

指责对方诽谤:七星关东辰实验学校管理干部陈某某在公开的家长群内,使用极具侮辱性的“凉菜”“他们作不了弊了撒”等对毕节梁才学校进行诽谤,严重侵害该校声誉权。质疑对方数据造假:七星关东辰实验学校对高、中考成绩有进行虚假宣传,如2025年中考成绩600分以上39人、2025高考成绩600分以上230人,都是弄虚作假的宣传,相关部门有真实数据可以证明。

图片来源:互联网

7月14日七星关东辰实验学校的声明

否认对号入座:2025年7月13日,区教育局领导电话告知七星关东辰实验学校,陈老师在家长群中发有关毕节梁才学校的高一联考情况,经查,陈老师在向家长汇报联考成绩时,根本没有提及“毕节梁才学校”任何字样,毕节梁才学校自己对号入座。质疑对方数据真实性:毕节梁才学校涉嫌虚假宣传,如2024年高考成绩查分后,第一天宣传600分以上有378人,第二天宣传有398人,第三天宣传有418人;2025年中考600分以上开始宣传有74人,后又宣传88人。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更为致命的是还有春秋笔法的这一句:

“今年,在全省上下高度重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期间,对毕节梁才学校小学及初中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及师德师风问题,我校严禁任何师生在网络上议论此事。”

这次激烈交锋据说迅速惊动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介入,目前两校已握手言和...

该事件折射出当前教育生态中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以下为结合事件本质的教育评价与反思:

一、恶性竞争背离教育初心,损害行业公信力

两校以公章声明形式公开互斥对方数据造假,将招生竞争演变为“诋毁战”,不仅暴露功利化办学倾向,更让公众对民办教育整体可信度产生质疑。教育机构若将资源投入“口水仗”而非教学质量提升,实为舍本逐末,最终消耗的是家长与社会信任,形成“招生减章”效应。

二、成绩造假争议凸显评价体系单一化痼疾

双方互指对方中高考数据“注水”:如东辰实验学校指控梁才学校高考600分人数三日陡增40人(378→418),中考人数从74人调整为88人;梁才学校则反驳东辰实验学校宣称“中考39人、高考230人600分以上”系虚假宣传。‌争议核心暴露了社会对分数指标的畸形追捧‌,学校陷入“数据攀比”漩涡,折射出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困境。当招生竞争力过度依赖数字包装,必然催生失真宣传。

三、监管缺位助长乱象,需建立透明核查机制

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明令禁止“发布虚假招生简章广告“,但两校数据争议至今无权威部门公布核查结果。教育主管部门仅以“协调撤声明、握手言和”处置,未就造假指控展开调查,‌回避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核心关切‌。需建立第三方教育数据审计制度,强制学校公开经认证的成绩报告,从源头杜绝虚假宣传。

四、“春秋笔法”暗藏行业失范风险

东辰实验学校声明中提及梁才学校“重大安全事故及师德师风问题”,虽强调“严禁议论”,实则暗示潜在违规行为。此类隐晦指控若属实,暴露涉事学校存在更严重的治理缺陷;若属恶意影射,则反映竞争手段的底线失守。‌教育机构应以学生权益为核心,而非利用安全事故进行舆论攻讦‌。

五、民办教育亟需回归育人本质

两校规模均超千人(梁才9200余人,东辰5000余人),本应聚焦教学创新与学生发展,却因招生压力陷入互斥泥潭。‌民办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教育品质与口碑积累‌,虚假数据或许短期吸引生源,但长远必然反噬品牌价值。教育者当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以良性竞争推动区域教育质量提升。

‌结语‌:此次事件是民办教育市场化进程中的警示标。监管部门须强化数据真实性核查与违规惩戒力度;学校则应摒弃“数据军备竞赛”,通过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构建真实竞争力。唯有回归教育本真,方能在招生季赢得尊重而非争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