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思考,不是死记硬背

发布时间:2025-07-23 00:03:27

本文作者:小古

小时候,谁家没吃过一点苦头?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孩子苦吃得更“精致”——披星戴月背着小书包,白天学校、晚上补课,周末再来两节“冲刺讲解”,那叫一个满负荷运行,堪比996打工人。

区别是,打工人有工资,孩子只有作业。

有回我在楼下便利店,听见一个五年级的娃跟她妈说:“妈,我不想补了,补课老师讲得还没我清楚。”她妈一瞪眼:“那你成绩咋还没人家孩子高?”

小孩默默低头,估计心里喊出一句灵魂反问:“你听过脑子开窍是靠补的吗?”

所以补课这玩意儿,在很多家庭,已经不是“能不能补”的问题,而是“别人都补我不补像话吗”的集体焦虑。

不补,好像你就对不起孩子未来的985;不补,生怕孩子下次考试“脸面无光”。

于是所有人集体奔跑,生怕落在“起跑线”后头,结果跑着跑着发现自己进了死胡同——一边补课一边掉分,一边耗时间一边耗脑子。

关键还没补出兴趣来,补出了反胃感。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一、补课不是学习,是“替代思维”

有种学习,叫“我讲你听”,也有种补课,叫“你做我看”。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让大脑变成“搬运工”。

说白了,真正的学习是一场思维马拉松,靠的是自己绞尽脑汁的钻研和反复琢磨,过程虽苦,却能练出肌肉。而补课,尤其是那种“高强度标准答案灌输流”,更像直接吃蛋白粉——味道难以下咽,身体也不一定吸收。

我初中那会儿,有个兄弟补数学补得比我吃泡面都频繁,结果到考试还是蒙圈。

有回我问他一道题,他脱口而出:“这个用老师那个万能公式。”我说:“你知道为啥这么算吗?”他愣了三秒,说:“我……我知道老师就是这么说的。”

完了,大脑沦陷、思维阵亡,直接进入“复读机模式”。

补课时间一长,孩子脑子开始偷懒。

久而久之,从“怎么做”过渡到“老师怎么说”,连怀疑题目的能力都失去了。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上个月我去一个表弟家吃饭,他初一,桌上放着一摞补习班的讲义。

我逗他说:“你咋又在上课?这不才周六?”他边扒饭边叹气:“哥,老师说我基础薄,得恶补。”

结果呢,晚饭后我就亲眼见证了啥叫“恶补”。

一屋子补课小朋友坐在沙发上,前排老师全神贯注讲解函数变化,后排孩子边抠鼻子边玩铅笔。讲完一道题,老师问:“大家懂了吗?”孩子异口同声:“懂了!”

然后老师接着讲下一题,根本不等人提问。

仿佛全场默认:“问问题等于没听讲,没听讲等于丢人。”我问我表弟:“你真懂了?”他眼神飘忽:“反正讲义上有答案,考试前再看一遍吧。”

所以说补课班,听上去是知识补给站,实际上是思维灭火器——哪里刚起了点火星,就被老师一盆标准答案浇灭。

搞得每个孩子都像背着手的甄嬛,不许有个人想法,只能按套路来。

图片来源:互联网

二、“赢在起跑线”是最大骗局

社会对“起跑线”的执念,简直像老年人对广场舞的热爱——雷打不动,风雨无阻。

很多家长补课的逻辑,根本不是“孩子需要”,而是“别人家在学”。

打个不太恰当但很真实的比方:隔壁家买了空气炸锅,我家就不能用油炸。邻居娃报了奥数,我家娃也得立马跟上,不然就“掉队”了。

但问题是:这不是赛跑,是马拉松啊!

你小学补上天,初中补成仙,高中一松懈,照样被反杀。而且起跑线拼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能一直跑下去不崩盘。

很多补课神童,小升初能做高考题,结果高三开始焦虑抑郁,彻底躺平。

有个朋友家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上英语启蒙、奥数班、美术兴趣班、钢琴八级……我都怀疑那孩子睡觉是不是都在补课梦里复习。

小学六年从没玩过泥巴,没吹过气球,脑子里只有配速、进度和目标院校。结果一到初中开始暴走——成绩原地打滑,心理状态直接溃堤,家长一脸懵:“他不是学得挺好的吗?”

他们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孩子不是机器,不是你投了多少时间就能出多少成绩。长期高压输入,没有兴趣的滋养,没有自我思考的空间,迟早要炸。

去年我去一趟培训机构,门口停满了宝马和别克,里面却挤满了发呆的娃。

我碰到一个妈妈,满脸焦虑地说:“我家孩子太皮,必须补,别人都报班了,他不报怎么行?”

结果呢?我刚准备进去听个公开课,那孩子偷偷溜出教室跟我说:“叔,我能借你手机玩一把王者吗?补课太无聊了。”

我问他:“老师讲得不好吗?”他叹口气:“都讲重点,讲到我都背下来了,可是题换个问法,我还是不会。”

就这样,补得越多,题型背得越熟,但思维早被套路套住了。考得好只是技术活,学得好才是体力活。

靠补课赢下来的分数,很可能是用思维力当代价换的。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三、补课满足的是父母的“情绪稳定”

说实话,很多时候补课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家长心理平衡——一种“我为你努力过”的自我感动。

成绩掉了,家长不问孩子状态,先问有没有报班;孩子说压力大,家长安慰:“上完课你就轻松了。”

甚至有的家长在微信群比拼谁家补得多,仿佛不报个VIP小灶,孩子就注定与清北无缘。

这种“补课就是负责”的错觉,把孩子变成了KPI项目:报了班就说明我尽责,孩子考砸了也能对亲戚交差:“我都让他上了辅导班,他自己不争气。”

完美避雷,全责甩锅。

问题是,学习是内驱力,不是压榨力。

孩子不是“补完就会”的打印机,是要慢慢磨出兴趣和方法的创作型选手。而家长不愿意面对孩子的真实状态,反而沉迷在“别人都补我也补”的集体催眠里,谁也不敢停下来。

比如我有个邻居,孩子高一,每天晚上9点放学直接被送去补课,一直到晚上11点半。孩子脸色蜡黄,眼神涣散。某天我实在忍不住问他妈:“你家孩子一天课都满了,还补什么呀?”

她一边削苹果一边回我:“现在不补,明年他就考不上好大学了!”

结果那孩子上个月月考,数学考了67,直接被送去“封闭集训班”,吃住都在机构。我再碰见那孩子,他轻声问我:

“你说,我是不是读书的料?”

瞧瞧,一个本该热爱生活的少年,被折腾成了“补课囚徒”。

父母把焦虑变成了教育方式,把责任变成了时间堆积,最后留下的,只有“补了也没用”的悔意和孩子对学习的永久厌倦。

图片来源:互联网

当然我不反对补课。

关键不是补不补,而是怎么补。

毕竟,孩子需要的是“激发思维”的补课,不是“标准答案”的塞灌;是“指点迷津”的老师,而不是“复制题型”的模板;是“兴趣引导”,不是“效率奴役”。

因此合理补课的核心,是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思考方式,是成为他们学习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督工;是点燃兴趣,而不是催促完成;是陪伴,不是替代。

最重要的,是家长们该明白: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投机,是“久久为功”的种树。补课只是一种手段,不是通往未来的万能门票。真正走得远的孩子,从来靠的不是补课补出来的分数,而是爱思考、敢怀疑、能坚持的那点底气。

所以放过孩子,也是放过自己。

别再让“补课”变成“补刀”,更别把学习变成折磨的工具。下次再听到孩子说:“我想歇一歇。”别急着说“不行”,不妨先问问自己:

我们是不是走太快,忘了看他是不是跟得上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