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共情你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5-06-04 20:01:44

本文作者:小古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有人说,当代教育有一大怪象:

太容易共情孩子。

以至于不敢打、不敢骂,甚至有些父母不敢大声喘气,对孩子“毕恭毕敬”。

就像微博上看过的一个话题:

为什么我养出来的孩子如此失败?

问题下是各种吐槽:

有人说,孩子感觉永远长不大,遇到问题就哭哭啼啼;

有人说,天塌下来要有人顶着,孩子快四十多了,还是我顶着;

还有人说,别人家孩子都是皮夹克、小棉袄,自己家孩子活像来讨债的……

总结起来无非是:又心累又心寒又无奈。

殊不知,这一切都是小时候“过度共情”惹的祸。

正如一句话所说:天道忌满,人道忌全。

过分对孩子的爱护,只会让他们目中无人,自己疲惫不堪。

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

教育之事,把握好分寸,别太共情你的孩子,凡事讲究一个“度”。

图片来源:互联网

什么是共情?

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对方处境,并体会对方的感受。

什么又是过度共情?

其实就是,过于理解和在意孩子的情绪,没有原则和底线地对孩子过度溺爱、包容。

适度共情孩子,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

过度共情却是对孩子保护过头,限制孩子的成长。

图片来源:互联网

教育专家王芳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一位妈妈,总在孩子出现任何意外的第一时间冲过去安慰孩子。

哪怕只是玩具掉在地上,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她都会立刻去捡起来,生怕孩子有一丝丝不开心。

后来,孩子上幼儿园后,每次遇到问题就只会站在原地哭。

还看过一个幼儿园园长分享的故事。

放学后,有两个妈妈来接孩子,结果出校门时,两个小朋友都被门框绊倒了。

一左一右,两个小女孩都痛得哭了起来。

其中一位妈妈大惊失色,一边说“宝宝乖,是不是很疼啊,肯定特别疼,妈妈看着就难受”,一边给孩子拍背安抚。

另一位妈妈满脸淡定,先把孩子一把拉了起来,拍了拍衣服上的泥土,冷静地说:“回去给你抹个药膏,先去玩吧。”

结果就是,被反复安慰的小朋友大哭不止,而另一个小朋友早已和小伙伴打成一片。

你看,这就是过度共情的危害:

越共情,孩子越脆弱。

而它的危害,还不止于此。

图片来源:互联网

小红书上看到过一位妈妈@荔枝花开了分享。

她说,自己从小对女儿共情、理解、倾听,担心孩子受苦受累,对孩子百般呵护。

自认为教育方法恰当,可女儿上初中后,她逐渐发现了问题。

女儿做事缺乏独立,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洗澡,交什么样的朋友,事无巨细,每件小事都要问她。

此外,女儿还特别害怕承担责任。

有一次,她和同学在家里玩耍,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女儿却不承认,把责任推给小伙伴。

网友说:“要不是看了监控,真的不敢相信这是我女儿。”

后来,她在评论区做了很多反思:

以前孩子被老师批评时,她总是一味地安慰,说孩子受了委屈,没有引导女儿正确看待批评,孩子因此养成了坏习惯。

一遇到问题,就开始逃避,推卸责任。

而这,正是过度共情的另一个危害:

越共情,孩子越没担当。

图片来源:互联网

之前看过一项国外的心理学研究报告,科学家解释道:

能够在爱中设立清晰界限的父母,会培养出更具情绪弹性的孩子。 这些孩子更容易接受规则,也更懂得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需求。

反之,孩子就会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感知。

父母经常过度共情孩子,只会让孩子最终成为一个弱者,逐渐丧失自主处理情绪、解决困难的能力。

所以,父母真的不必,也不用,过度地去共情孩子了。

图片来源:互联网

豆瓣里有个热门话题:“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私?”

一位热门评论说:

因为父母过度共情孩子,让他们误以为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永远排在第一位。

给大家分享两个被“共情教育”洗脑的同事。

同事A,初为人母,对儿子极其上心,孩子热了、渴了、委屈了一点点,她就觉得心疼,内疚。

帮孩子接水、替孩子熬夜写作业、专门请假给孩子做营养餐……做的每一件事足以让旁人惊掉下巴。

她却觉得不够,依旧每天一惊一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精神状态紧绷。

同事的家人对她这种“狂热付出”十分不理解,说:

“孩子明明没什么事,这些都可以自己完成的。”

而同事的孩子,因为妈妈的“过度”行为,变得愈发骄横,理所应当地享受妈妈的付出一切。

这样的事,还不止发生在个例身上。

图片来源:互联网

另一位同事阿秀,亦是如此。

听她说,很多育儿书籍上都提到要对孩子“尊重与爱”,于是她身体力行,孩子出生后力求自己做一个“尊重孩子”的好妈妈。

经常倾听女儿的想法,征求女儿的意见,无论孩子想做什么事,她都大力支持。

孩子情绪不好时,她第一时间化身大姐姐,安慰、共鸣。

然而,同事无条件的“爱与尊重”失效了,女儿没有往理想的方向成长,自己也没能和孩子处成朋友:

女儿变得自私、任性,不尊重大人。

甚至经常对她吆三喝四,大庭广众叫她全名,给自己妈妈起外号。

同事很伤心,只好去咨询心理专家,对方告诉她:

共情这件事,过犹不及,父母要和孩子保持边界感,维护父母的权威性。

图片来源:互联网

博主@CC爸妈也曾说:

父母共情孩子本没有问题,但也需适度。

适度共情孩子,是父母关系的调和剂;

过度共情,只会让孩子变得冷漠自私。

有温度,不过度,才能让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有进退自如的舒适感。

图片来源:互联网

《读懂孩子的情绪》一书的作者朱芳宜曾说:

共情孩子有6大坑,分别是:

第一坑,共情孩子没有界限; 第二坑,过度共情; 第三坑,用共情止哭; 第四坑,共情的时候,给孩子讲道理、提建议; 第五坑,希望共情可以解决问题。共情不是解决问题的,是帮助孩子脱离情绪的。 第六坑,无理取闹不需要共情。无理取闹是孩子能力不成熟的表现。

很多父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大概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心结,只明白“需要共情孩子”,却无法把握“正确共情孩子”的度。

图片来源:互联网

十点君建议,共情孩子时,牢记“三七定律”。

1.三分原则,七分共情

之前,和几个妈妈聊天,印象里,这几位都是“慈母”。

每次和她们出游时,她们都表现出对孩子的充分包容和理解。

直到昨天,和她们一同带孩子去郊游,途中几位孩子非常想去附近的河边看看。

而且一致保证,会注意安全,绝不玩水打闹。

我以为几位妈妈会同意,没想到她们果断拒绝了孩子,还狠狠地教育了孩子一番。

这是我没想到的,私下里我问她们是不是教育方法变了。

她们笑了笑,告诉我没变,只是教育孩子并非是100%共情,留有30%的底线,才能让教育更加可靠。

具体有哪些方面呢,给大家总结出来:

孩子因困难而低落时,可以共情;但孩子被欺负而难过时,要教会如何应对他人的欺辱;

孩子学习压力过大时,可以共情;但孩子完不成作业时,要教会他们如何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

孩子想出去玩时,可以共情;但孩子想去危险地方,尝试危险行为时,要果断制止。

再好的亲子关系,都要保留红线,留好底线,才能让教育这件事不出错,历久弥坚。

图片来源:互联网

2. 三分建议,七分尊重

网上看过一位作家的一段话:

要学会和我们的父母亲密无间,倾听而不唯命是从; 和我们所爱的人唇齿相依,紧密而不混淆; 和我们的孩子亦师亦友,慈爱而不包办。

现实中,大部分父母却总是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只尊重,事事以孩子为先,结果孩子养得无法无天、肆意妄为。

要么只建议,一不留神就变成了控制型父母,过度说教孩子,成为孩子口中的老古板。

所以和孩子相处时,可以这么做:

在大方向上,父母做好统筹和整体规划。

在具体实施和落实上,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问问孩子喜欢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

比如给孩子报兴趣班,父母可以基于职业规划和孩子未来发展给他们提供3-6个选择。

然后帮孩子分析这些兴趣课的优势、特色,以及缺点等。

最终,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权衡利弊,做出抉择。

图片来源:互联网

3.三分爱己,七分付出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

看中了一件好看的衣服和一个适合孩子的玩具,你犹豫不决,思前想后,最终带回了玩具;

想来一场旅行,却发现孩子还小走不开。于是暗下决定,等孩子长大后再去;

遇见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却要错过孩子几年的成长,最终你又选择了拒绝……

人都说,爱人爱七分,留三分给自己。

爱孩子也是这样,七分爱子,三分爱自己。

这不禁让我想起育儿博主说的:

“人啊,就算有了孩子,也请你现实一点,自私一点。

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一切是最大的愚蠢。”

其实有时候,父母全身心的付出,过度地关注孩子,只会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心理压力。

真正的共情,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一份恰到好处的温暖。

其他时间,你只需朝气蓬勃地做好自己,相信孩子也会被你的状态感染,努力成长,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点个,与所有父母共勉!

作者 | CC

主播 | 楚翘,治愈系主播。喜马FM:楚翘_诗歌之王。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