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最近网上有段话,引起热议。
“如果你足够尊重孩子的天性,那么你会发现,孩子的天性,就是怕苦怕累怕学习,又懒又馋又贪玩。”
我回忆了一下与女儿的相处细节。
就拿写作业来说。
刚上学那会,我盯得紧,孩子就很烦,没少和我闹脾气。
后来,我在网上听专家说,对孩子,没必要使劲管,要学会放手。
一听这话,我打算试试,说不定孩子能自觉呢。
结果,我一“放手”,孩子就“放了羊”。
放学回家,我不喊她写作业,她就一直玩;睡觉前,我不没收手机,她就一直打游戏。
我这才意识到,孩子不管不行。
复旦教授钱文忠教授也一次次提醒父母们:“优秀的孩子是管出来的”。
成长本就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
若想把孩子培养出来,做父母的,少不了用心用力。

孩子的天性
就是“怕苦怕累怕学习,又懒又馋又贪玩”
前几天,和同事张姐闲聊。
她儿子今年高二,马上高三了。
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子,再不能像对小男生那样,处处管着。
于是张姐就想,把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他自己制定一套学习计划。
最开始,孩子很认真,立下了一套非常详细的“迎接高考flag”: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晨跑半小时,再去学校晨读;
晚上睡前,先做课外阅读,再进行一项轻运动,坚决不熬夜。
周末两天,用户外互动、阅读、学习、看纪录片填满。
张姐一看这份flag,打心眼里开心,儿子终于长大了。
但接下来几周,她发现苗头越来越不对。
孩子按计划坚持了三五天,先是放弃早起,后把睡前阅读换成了打游戏。
周末两天晚上,甚至开始熬夜上网,和同学组队玩网游。
张姐见状,一忍再忍,终于忍不下去了,就问儿子:
“你这样,太影响休息和学习了,咱明年就高考了……”
谁承想,孩子却说:“学习已经很累了,放松放松不行嘛!”
张姐一时语塞,只能继续观察。
结果两个月后,儿子彻底放飞自我,除了完成老师的作业,其他时间全用来玩。
张姐这才明白,“管教孩子”这事,真不能放松,你一放松,孩子就放飞自我了。
家长圈,流行这么一句话:10个孩子,9个不自觉,还有一个根本不听你的话。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人,包括孩子,本性上都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
如果没有生存的压力,咱们很多大人,也不敢保证会每天勤勤恳恳上班。
大概率也是,能歇着就歇着,怎么开心怎么来。
就像作家周岭在《认知觉醒》中揭露的:
“人类的天性是在欲望上急于求成,在行动上避难趋易。”
这是人的特性,无关乎什么道德、品性,完全是人类基因里带来的东西。
而孩子呢,比起大人,他们的大脑发育尚不成熟。
尤其是大脑的前额叶,就非常薄弱,所以自控力格外经不起诱惑。
懒得思考、做事拖延、不爱学习、偷懒贪玩,是孩子的天性。
《清华学霸教子经》里也曾说过:
“孩子小时候缺乏自制力,对学习等艰苦的事情,不主动是常态,主动是非常态。”
所以说,养孩子这事,家长们不管不行。


养娃最累心的
就是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
教育学家李玫瑾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当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
就比如,你不去管他的习惯,忽视价值观的培养,只在细枝末节上不停地唠叨。
就是常说的“用琐事去消耗孩子”,而不是“抓大放小”,找准关键点。
在网上,看过一位妈妈的分享。
她的育儿经历,可以说是一场“对比实验”。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学霸,小儿子却被养成了“学酥”。
之所以结果不同,就在于她对两个孩子的教养方式,很不一样。
对大儿子,她觉得是家中长子,从小就立规矩、抓习惯,培养他的责任心和担当。
小儿子呢,就有点溺爱,对孩子的吃喝拉撒,管得那叫一个面面俱到。
然而,人的精力总归有限。
在小儿子这里,她把心力都消耗在小事上,反而没法从“大局”入手。
这才导致了,俩儿子,一个很出众,一个很平庸。
心理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也在《刻意练习》中讲道:
“我们留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是帮助他们发展出本来认为自己不可能具备的能力,从而挖掘出自身的潜能,也知道要让自己的梦想成真,要用什么方法,付出怎样的努力。”
说到底,孩子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全靠父母管。
但管有管的艺术。
听过一个“三分之一理论”。
在孩子的问题上,三分之一需要我们家长积极行动,步步紧跟;三分之一需要简单指导,给出方向;剩下的三分之一,可以交给孩子处理。
优秀的孩子,的确是父母“管”出来的。
这里的管,是“管好”,“管对”。
如果方法不对,往往是累坏自己,也没把孩子培养出来。


做好“三管三不管”
轻松养出自律的好孩子
教育本身,是一件“反人性”的事。
我们父母要做的,即不是顺着人性溺爱孩子,也不是逆着人性强压孩子。
而是有选择性地,把人性中向下坠的部分,帮孩子托住,再帮他发挥出人性中暗藏的力量。
具体说来,就是做好“三管三不管”。
我们要管的是:
①学习习惯
先记住一个公式:
好习惯→成就感→自律→强化好习惯→更多成就感=积极的正向循环
就学习而言,我们不主导苦学硬学,要从一开始,帮孩子建立一套“规范化流程”。
课前预习:让孩子养成带着问题去听课的习惯;
课后输出:学到的东西,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此巩固理解与记忆;
过程专注:推荐英国脑科学家于尔根•沃尔夫在《专注力》中的方法。
首先,要帮孩子找到他的二八定律。
一般来说,只有20%的事,给我们带来80%的好结果。
帮孩子找到这部分“重要的事”,比如阅读、锻炼、解题等等。
第二步,针对这20%的关键,再制定一个可以令孩子兴奋的具体目标;
第三步,刻意排除妨碍专注的干扰,比如关掉电视机,把手机放到隔壁屋;
完成这3步,孩子们就很自然地进入到专注做要事的状态。
②思考习惯
《思考,快与慢》中,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发现:
即便是顶级学霸,思考模式上,也有很多问题。
他举了一个例子。
某天,他和几个数学系的高材生共进午餐。
他忽然提出一个问题:
“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 问球多少钱?”
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10美分。”
其实答案是5美分,只要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就能求得。
但在场的高才生们,无一人愿意思考一下,就随口一说。
更令丹尼尔诧异的是,这些学霸们竟自己承认:我知道很可能答错,但就是不想算。
也就是说,孩子们在思考上,“趋易避难”特别明显。
这就提醒我们,平常要时刻提醒孩子多动脑,且思考的时候慢一点。
不要惯性式地凭直觉,凡事“慢半拍”,让脑子有个反应时间。
③调节情绪的习惯
孩子在情绪掌控上,往往表现出“能量不足”的状况。
乱发脾气、抗压力低,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变得敏感、焦虑、沮丧。
心理学家玛格丽塔·帕索斯,就曾建议家长们,要多给孩子补充“精神蛋白质”。
所谓“精神蛋白质”,就是一切积极、正能量的精神食物。
比如,看励志类书籍、纪录片,和乐观阳光的人做朋友;
比如,多去户外跑跑跳跳,爬山攀岩、涉水徒步;
再比如,每周与孩子谈心,开启轻松幽默的亲子对话。
孩子能量充足,他自然就具备了掌控情绪的能力。
那不该管,或者少管的,是什么呢?
我看了很多研究,总结下来是:
第一,孩子力所能及的不管:吃喝拉撒、收拾房间、整理书包这些他能干的,咱别插手;
第二,孩子扛得住的挫折少管:做错题啦,和朋友闹点小矛盾啦,搞砸一件小事啦……他能应付得来,咱就别急着帮他解决;
第三,孩子兴趣爱好不强求:孩子喜欢什么,我们不左右,反而还要鼓励他们去追求,去活出自己的特色。

《管教的勇气》中,有这么一句话:
“教育孩子,小时候要管,长大后才能给他翅膀。”
所有的自律,最开始都源自他律,因为人性的特点就摆在那里。
任何一个孩子,不受点约束,不给予指导,他很难摆脱骨子里的惰性。
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去“管”,什么该管,什么不管,咱们心里要清楚。
我相信,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只要多花点心思,孩子这株小草,终成参天大树。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