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筱恬
都说强势独断的教育方式不可取。但为什么很多成长氛围看起来满分的家庭,孩子依然出现了问题?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的经历,感觉很有代表性。
这位妈妈一直秉持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把女儿当朋友般相处。她不仅会耐心倾听女儿的想法,而且凡事都会与女儿商量,主动征求对方的意见,从不会强迫女儿做不喜欢的事情。
然而,最近发生的两件事,却让这位妈妈的育儿观开始动摇。
第一件事是家里老人做手术,她希望女儿跟她一起去医院探望,没想到女儿毫不犹豫就拒绝了,理由是医院有病毒。
第二件事是不久前逛街,女儿看中了一个价格不菲的玩偶,这位妈妈觉得贵,就想劝女儿不买了,结果小姑娘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了她。
女儿的表现让这位妈妈寒心不已。她感慨道:“人性都是自私的,我的尊重和包容把女儿给宠坏了,最终把她养成了一个任性、自私、毫无同理心的人!”
相信很多人都对类似情况深有体会:
我们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越得寸进尺;
我们越是践行“爱与自由”,孩子就越无法无天。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反差,是因为家长陷入了“尊重陷阱”里。

为什么越民主的家庭
孩子反而越难管
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对心急如焚的父母找到他,说青春期的儿子完全不服管教,甚至对他们恶语相向,没有丝毫的礼教。
咨询师本来以为,这是由于过度严苛的家教导致了孩子的逆反,没想到事实恰恰相反。
他了解后得知,这对父母家庭氛围民主和谐,一直认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理念。从儿子出生起,他们从没对他说过一句重话,更别提打骂了。
“平日里,你们和孩子是怎么交流的?”咨询师进一步问道。
“从小我们就很在意孩子感受,从来不会高高在上,很多人都羡慕我们这样平等的关系。”那位母亲如实回答:“但现在孩子不知怎么变了,跟他几乎说不上话,他看见我们就烦……”
正说着,她的手机响起,原来是家里的老人打来电话告状,说男孩玩了快一下午游戏,管都管不住。
这位母亲于是让老人打开免提,她握着手机开始对儿子苦口婆心地劝服。说了很久之后,她提高音量喊了一声男孩的名字:“我跟你说,你已经初二了,这一年非常关键,所以别再打游戏了好吗?”
这是她对儿子语气最严厉的一句话,却依然缺乏不容置喙的力量。
目睹整个沟通过程后,咨询师疑惑地问这对父母:“你们一直用这样的口气跟孩子沟通吗?”
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从小到大,他们连拒绝或批评儿子都显得客客气气:
“做作业不要磨蹭可以吗?”
“能不能好好吃饭不浪费?”
“做错了没关系,下次别这样了好不好?”
咨询师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这样的沟通方式实际上隐含着命令,却以一种商量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许我们会认为这么做是尊重孩子,但在孩子看来,却是父母不敢坚持立场的体现,意味着自己可以继续试探底线。
当面对原则性问题时,父母的态度一旦失去权威性,孩子便会通过顶撞和无视来操控父母,重建自我边界。由此,亲子角色便会倒置,直接表现就是孩子越来越叛逆,到最后完全爬到了大人头上。
而这也正是“父母越尊重,孩子越难管”的症结所在。
其实,尊重孩子本身并没有错。但倘若误解了尊重的真正含义,就只会让孩子把这份尊重视为对抗父母的武器,变得目无章法、为所欲为。


警惕这些“尊重陷阱”
避免养出熊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说:“没有规矩的尊重是溺爱,没有底线的自由是伤害。”
当尊重失掉了原则,爱就变成了枷锁。
因此,以下这三种“尊重陷阱”,家长一定要警惕。
1、无条件支持
周末陪女儿上古筝课时,看到一位家长在前台嚷嚷着要办理退费手续。
好奇了解了一下事情原委。原来,他的孩子上个月信誓旦旦想学乐器,在机构试课之后便开了课。
可是没上几次课,孩子三分钟热度过去了,又不愿意再继续学下去。大人便决定退课。
当时,琴行老师还想再劝一下,可那位家长态度非常坚决:“我们从来不会逼迫孩子,既然她不想学,我们也不勉强……”
这一幕,让我内心五味杂陈。
很多人会觉得,尊重孩子就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无条件支持他们的一切决定。但这其实是有限度的。
由于认知和能力的限制,孩子不可能生来就保持自律。因此他们的选择一定会趋于人性贪图安逸和享乐的本性。
他们会抱怨练琴太苦,没上几节课就想放弃;
会要求周末不想早起,能够睡到自然醒;
会希望每次写作业之前先玩半小时手机……
这些情况下,父母要是不把好关、做好评估,依然由着孩子的想法来,只会让一时的尊重变成成长路上的深坑。
2、过度满足
不久前听家人说起,15岁的侄子为了一双球鞋,把哥嫂一家闹得鸡飞狗跳。
原来,上个月侄子突然吵着要买双近四千块钱的球鞋,理由是“同学有的我也要有”。哥嫂认为太贵拒绝了他,没想到侄子直接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绝食抗议,还隔着门大喊:“你们根本不在乎我的想法!”
回想起来,哥嫂对侄子真是疼爱有加,在家由着他对父母直呼其名,小时候看中的玩具多半会买下,上学后想去的地方也大多带他去玩。用嫂子的话说:“我们家不搞长辈架子,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要什么只要合理就给。”
可是到头来,他们的尽心付出和一味满足,换来的不是侄子的懂事体恤,而是心安理得的享受和变本加厉的贪求。
可见,所谓的“平等尊重”若没了边界,终将变成纵容的溺爱,让孩子在无度索取中失去感恩的能力。
3、表面尊重,实际控制
在微博上看过一个帖子。
一家人吃火锅,点菜时爸爸让儿子选一道自己爱吃的菜。
小男孩选了红糖糍粑,却被爸爸一口否决了,理由是“点一些能涮的”。
小男孩于是辩解道:“你说点我最想吃的!”
爸爸依然不同意,几番争执之下,男孩发了脾气。
于是爸爸开始数落他:“非要吃糍粑!让他看点别的菜吧,偏不。还闹上脾气了。”
这样的场景,在电视剧《以家人之名》里也有类似的剧情。
齐明月请同学一起吃饭,于是妈妈让她点菜,并笑着表示:“想吃什么就点什么。”
可是当明月点好之后,妈妈却对着菜单开始嫌弃:“每次让你点菜,就这老三样,这么多人一块儿吃饭呢……”

表面上看,这些大人都给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力,实际上却处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毫无商量的余地。
看似尊重,实则专制,本质上还是控制。

最好的教育
不需要对孩子“太尊重”
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李湘,会不会担心太过尊重女儿会把她惯坏?
对此,李湘表示自己并不担心:“我觉得小孩的惯坏是因为你没有规矩。如果你用一种很好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那不叫惯。”

深感赞同。事实上,真正的尊重并不是无原则的协商和妥协,也不是借着民主的名义把父母的意愿强行合理化;而是平衡好尊重和管教的界限,替孩子在天性的边界处筑起一道规则的护栏。
换句话说,在该强硬拒绝的时候,就得坚决对孩子说“不”。这些看似无情冷漠的“不尊重”,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父母必读》一书中写道:“教育者的技巧在于:能从孩子的角度看见世界,又能站在山顶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