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考志愿填报进入关键期,那个从北大退学又考上清华的郭恩惠开起了直播。面对满屏“要带货”的质疑,他平静回应:“暑假和大家聊聊天,没想过带货。”三小时直播,他解答了两百多个专业选择问题,直播间涌进1600多人,很是让他意外。(源自九派新闻等媒体)

专业选择,始终是考生心中难解的魔咒,不到提交高考志愿最后一刻,大家都在反复修改。尽管有志愿填报指南,有各路高报师指导,考生及家长心中仍然忐忑不安。
因为,浪费高考分和填报不好就业的专业,或不考虑考生喜欢的专业,都是对考生3年或多年苦读的浪费,这让考生和家长很是纠结。
2020年,郭恩惠因无法接受被调剂至北大护理专业,在开学第一课后毅然退学。复读后以 716分(河南省前十名) 考入清华,从电气工程降级,转入软件工程专业——这是他真正热爱的领域。

励志的故事背后藏着骨感的现实。郭恩惠来自河南农村,父母文化程度有限,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却全力支持儿子复读。在老家修武县 ,过去二十年里仅有一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父母这样的支持,在县域家庭中实属珍贵。
当郭恩惠在清华实现专业自由时,多少考生在硬着头皮填报不喜欢的专业?当他在直播间分享经验时,多少农村学子连复读的机会都渺茫?
直播间里一条留言引发思考:“我们县重点高中十年没出过清北,复读班学费抵半年收成。”当城市家庭讨论“兴趣优先”时,河南某县中校长透露:“全校每年约三成多落榜生选择复读,其中农村学生不足两成。”寒门学子往往被迫选择“好就业”的稳妥专业,试错成本对多数农村家庭而言太过沉重。

郭恩惠的成功离不开三重因素:过人的学习能力(高考数学149分),破釜沉舟的勇气,家庭的无条件支持。而更多普通考生只能在志愿表上孤注一掷——选错专业,常常意味着四年煎熬或艰难转行。
高考不是终点,志愿选择却是人生分水岭。郭恩惠的故事提醒我们:当直播间热议“选计算机还是金融”时,不要忘记那些在田间地头填志愿的考生。他们的选择空间,被现实挤压得所剩无几。
在直播中,郭恩惠给出务实建议:“家境普通的学生,优先选擅长或好就业的专业。”这句话揭穿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教育资源的鸿沟真实存在,寒门学子需要的不仅是励志故事,更是立足现实的智慧。

该怎么为农村的高考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教育部早就推动高校间学分互认,上交、武大、华科大、吉大等高校都放宽转专业限制,有的高校甚至允许学生大三时第四次转专业;浙江多所高校推出“专业体验周”……但这些改变远远不够。郭恩惠也向考生呼吁:“如果被不喜欢的专业录取,先了解该校转专业政策,再决定是否复读。”
教育公平不是让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而是让每个考生都不因一次选择坠入4年苦闷。如果自主招生联考能让让农村生免于奔波,县城中学的清北榜单不再二十年空白,田埂上的少年不必为专业孤注一掷,所有高校都像中科大那样允许100%转专业,郭恩惠的故事才真正成为希望之光,教育才真正拥有农村考生挣脱阶层的韧性。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