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起,各地高考成绩陆续揭晓,考生将进入填志愿的环节,一场更复杂、更关键的“大考”拉开序幕。
“专业优先、学校优先还是城市优先”这一世纪难题再次摆到众多考生面前,从过去只重视学校专业,到如今一座城市的高教实力如何、大学所在城市的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对考生报考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加强。
哪些因素能够体现一座城市的高教竞争力?哪座城市的高教实力更胜一筹?
比规模:广州险胜武汉
大学的数量,是一座城市高教规模最“直白”的展示。高校越多的城市,能为学生提供的选择也更多,学生也能享受到更多的知识外溢,比如学校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甚至食堂共享。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25年6月2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167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919所,含本科学校1365所、高职(专科)学校1554所。与2024年的名单相比,城市高校规模的局面发生了些许改变。

从高校总数来看,北京无疑是高等教育的佼佼者。从顶尖学府聚集的海淀,到艺术院校扎堆的朝阳,再到新校区的优选之地昌平、大兴,都藏着不同的学术基因。
广州和武汉紧随其后,均有超80所高校。其中,广州的高校数量为84所,成为高校第二城。
汇聚着省内一半以上高校的广州,承接了绝大多数省内考生,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都在这里生根壮大。
武汉这座拥有多所百年名校的“大学之城”,可谓“家底雄厚”。有美景更有“大先生”的武汉大学,五站地铁都装不下的华中科技大学,立足建材建工、交通、汽车的武汉理工大学,拥有广阔试验田的华中农业大学,教泽四方的华中师范大学,开设野外生存、滑翔伞硬核课程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实力与潜力并存的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
高校的聚集,源源不断地吸引天南海北的学子来求学,这些在校大学生,成为城市重要的储备人才,是城市持续发展最有底气的战略资源。

据统计,在校大学生数超百万的城市有8个。广州的在校大学生数已多年蝉联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第一城”。郑州和武汉紧随其后,位列二三位。而成都超过重庆,以130.7万的在校大学生数位居第四。
北京这座高校数量上的“王者”仅排第六,虽然北京在校本专科生数量与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占优势,但单看在校研究生数量,北京有47.5万,上海26.9万,南京22万,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实力突出。
比质量:潜力股“双非”,或是“杀手锏”
衡量一个地方的高教水平,既要看数量,也要看质量,毕竟对于一些城市来说,存在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的尴尬,他们可能不缺大学,但缺好大学。“双一流”高校作为好大学中的排头兵,能入选建设名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也是各地高教实力提升的关键一环。

北京独揽34所“双一流”,上海15所,南京13所,仅三地合计“双一流”数量就已占了42%。南京作为仅次于京沪、拥有“双一流”最多的省会城市,高校学科体系完整,几乎在每个学科都有可供选择的优质资源,更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这样实力突出的“王牌军”。
成都和西安也是“藏龙卧虎”的大学胜地,均有7所“双一流”,且众多领域强校聚集于此,撑起西部地区高教的一片天。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地区几个城市的高教实力不容小觑,虽然在高校总数和在校大学生数上均不占优势,但哈尔滨、大连、长春、沈阳、延边聚集11所“双一流”,高教实力远超许多人的想象。
除了聚焦 “双一流”外,各地的非“双一流”高校,于城市而言不仅是宝藏,更是他日成就“高教名城”、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以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前100为维度,结合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可以窥见哪些城市拥有“潜力股”高校。

总体来看,江浙地区的非“双一流”高校在百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杭州2所, 镇江、扬州、金华、南京各1所。
在“创新”为名的杭州,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入围百强。连续三年排名攀升的浙江工业大学,4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量稳居省属高校首位、全国本科院校“地方赛道”前列。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浙工大也是拥有最多A类专业的“双非”。杭电则发挥电子信息、经管学科、国防军工的办学特色,将电子信息特色学科群建设为国内领先水平。
位于镇江的江苏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博士后。工中有农、以工强农,学校的新能源汽车工程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获评A+,全国第一。
位列91的扬州大学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104个专业上榜,居“双非”高校之首,实验动物学、烹饪与营养教育、动植物检疫排名全国第一。紧随其后的浙江师范大学,以一流的师资和课程培养一流人才,学校的科学教育专业全国第一。“南哥”南京的宝藏“双非”南京工业大学,化工是传统王牌,机器人工程、柔性电子学、储能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交叉专业也是学校一大亮点。
视线从长三角向南,深圳、福州和广州各有1所百强“双非”。
对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北京的深圳来说,虽然高校总数和大学生数都略显不足,但通过自主兴办、引进、合作等模式,高校规模快速壮大,尤其是有“双一流”南方科技大学和综合实力提升之快的“双非”深圳大学,可以称之为深圳高教的顶梁柱。其中深圳大学不仅有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热门专业,其周边更云集腾讯、华为等200余家上市公司,助力学生就业创业。
省会城市福州也有不少历史底蕴深厚的高校,福建师范大学就是其一,为基础教育事业培养大批人才。与深圳同在大湾区的广州,被称为拥有最多“双一流”遗珠高校的城市之一,实力与口碑兼具的广东工业大学,堪称“双一流”强有力的后备军。
本专互补,协同发展
除了本科高校外,高职(专科)院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且备受重视,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涌现,尤其以入选教育部“双高计划”的197所院校为代表。

据统计,杭州、重庆、广州三地的“双高”院校数量最多,这些院校与当地产业链、创新链紧密链接,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度匹配,与本科高校形成互补,为城市带来多种类型的人才补给和科创产出。
大学四年是知识积累的阶段,是眼界开拓与职业启蒙的黄金时期。不同城市的文化底蕴、经济活力、就业机会,不同高校的学风特色,都将赋予人不一样的格局和视野。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上岸理想学校,无论是在哪座城市,在哪所大学,都能度过收获满满的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