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建议:填高考志愿的时候,尽量不要填外省的学校!

发布时间:2025-07-02 05:02:56

本文作者:小古

图片来源:互联网

关注:山东教育信息 发送:大绿本

“老师,我想去南方看看!”“妈,省外那个学校排名更高,专业听着也时髦!”“爸,我这分数在山东只能上普通一本,出省说不定能冲个211!”

作为高考竞争最激烈的省份之一,无数山东学子渴望通过志愿“突围”,去远方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然而,作为一个在省外兜兜转转最终艰难返鲁的“过来人”,我必须用亲身经历告诉你们:除非你能踏上金字塔尖,否则省内高校才是山东娃最明智、最务实的选择!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一、那个远方“211”的光环,在山东为何黯然失色?

当年高考,我的分数在山东略显尴尬——过一本线但冲击顶尖省内高校无望。和许多同学一样,我把目光投向省外,最终被一所地理位置偏远的中部省份“211”高校录取。拿到通知书时全家欣喜,以为“211”的金字招牌足以照亮前程。

然而现实冰冷:

毕业返鲁求职,简历上那所省外“211”竟遭遇HR茫然:“哦…这学校啊…不太熟,你先介绍一下?” 光环瞬间褪色。

考公考编时,专业名称与岗位要求微妙不符,连报名资格都岌岌可危。** 山东本地的岗位设置,天然更偏向省内高校的主流专业体系。

最痛的是举目无亲!大学四年积累的人脉、资源,几乎都留在那个千里之外的省份。回山东就业?一切归零,

你奋斗的起点,远不如省内普通高校学生的校友网络扎实。

图片来源:互联网

二、山东这片热土,为何如此“认亲”?——本地高校的隐藏王牌

山东,一个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人情社会底色浓厚的省份。在这里,“关系”不是贬义词,而是现实运转的重要润滑剂。而高校校友网络,恰恰是年轻人步入社会时最宝贵、最天然的第一张“关系网”。

“自己人”效应无处不在:从政府机关到海尔、海信、浪潮等本土巨头,从各级医院到地方性银行、大型国企,

招聘官很可能就是你的山大、海大、山师、山财、青大、山科…的师兄师姐。 “母校认同感”在简历筛选、面试评价中产生的微妙优势,足以让省外名校毕业生望尘莫及。

实习与就业的“近水楼台”: 省内高校与本地政企合作紧密。山大、海大的学子进青岛、济南名企实习如同回家;山财、山经的毕业生遍布山东金融财税系统;山东政法、山师、曲师在公检法司和教育系统的根基更是深厚。这些实习机会和内部招聘信息,省外学子很难及时捕捉和竞争。

*政策倾斜的“潜规则”:山东的“拔尖选调生”、各地市人才引进计划,对省内重点高校毕业生往往有更友好的名额分配和考核标准。 在山东扎根,省内院校就是一块重要的“敲门金砖”。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三、阶梯选择法:山东娃志愿填报的黄金法则

那么,是否所有省外高校都该一票否决?绝非如此!关键在于“分层突破,精准匹配”:

1. 金字塔尖,无问西东:若能冲击 C9高校(清北复交浙南等)、顶尖985(人大、北航等)、或“国防七子”,别犹豫! 这类全国通吃的金字招牌,在山东乃至全国都是硬通货。它们赋予你的平台和视野,足以弥补地域距离。

2. 优质部属211/双一流,权衡利弊:若能录取 部署优质211(如北邮、中财、上财、西电等)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王牌专业,且该专业在山东有强大需求(如IT、金融、法学),值得考虑。但务必评估:该校在山东的知名度、校友力量、该专业回鲁就业的真实竞争力。警惕那些位置偏远、专业冷门、在山东毫无存在感的“政策性211”!

3. 普通一本及以下,省内为王:

优先选择省内“双非”强校: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济南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原泰山医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政法学院等。 这些学校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省内认可度极高,校友网络极其强大,是山东社会运行的“中流砥柱”培养基地。

锁定区域中心城市:济南、青岛是绝对核心,烟台、潍坊、淄博等经济强市的高校(如鲁东大学、潍坊医学院等)在本地及周边辐射力也很强。

专业选择紧扣“山”字需求:再次强调!务必参考山东公务员、事业编招考热门专业,以及本省支柱产业(如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海洋、医养健康、高效农业、文化教育)的需求。山大的文史哲、海大的海洋水产、山财的会计金融、山师的师范类、青大的医学、山科大的工科…都是历经检验的“硬核”选择。

四、山东家长,请为孩子守住这“三重门”

1. 破除“出省即优越”的执念:不是坐上离乡的火车就叫“有出息”。在山东这个讲究“根”与“网”的地方,务实的选择往往比虚名更能托举未来。

2. 研究省内高校“真本事”:别只盯着985/211标签。山财在银行系统的渗透力、山师在教育界的统治地位、青医在胶东的认可度、山科在工矿企业的口碑…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就业保障!

3. 用数据说话: 收集目标省外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回鲁就业的真实去向、薪资水平;对比同层次省内高校相同专业的就业数据。冷冰冰的数字戳破“看上去很美”的幻想。

填志愿,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未来的精明投资。

对于绝大多数山东考生而言,选择省内高校,就是选择了最熟悉的市场、最强大的后援和最务实的起点。

这片孔孟之乡的热土,有着深厚底蕴与蓬勃生机,足以承载你精彩的奋斗人生。

省内的灯火,或许不够遥远神秘,却足够温暖明亮,稳稳照亮你扎根成长的路。与其在陌生的远方做孤独的浮萍,不如在齐鲁大地的沃土中,借校友网络之力,奋力长成栋梁——这往往是山东娃最踏实的登云梯。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