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严查暑期补课,家长喊话:不补课,孩子拿什么应对升学压力?

发布时间:2025-07-02 15:02:45

本文作者:小古

近日,河南教育界发布禁止“补课令”,被网友称为史上最严禁补令。自2025年7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培训班。所有培训机构不得以“研学”“夏令营”“思维素养”等名义开展变相学科培训。同时,学校不得组织集体补课,在职教师不得参与有偿家教。这一政策迅速引发全国关注,河南家长群体更是炸锅:“高考大省不补课,孩子拿什么拼清北?”(源自河南省教育厅网站、漯河发布等媒体)

图片来源:互联网

政策出台前,河南的教育生态早已暗流涌动。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的高考竞争异常激烈,省内仅1所211高校,河南考生读985要去外省,河南学子学得苦呀,只为能在高考志愿填报时,能有更多的选择自由。政策发布后,郑州、洛阳、商丘等地市迅速行动,要求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暂停,严禁以“教育咨询”“托管辅导”等名义违规操作。然而,政策的“高压线”并未真正切断补课的灰色链条。

图片来源:互联网

家长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评论区里,许多家长直言:“我们这都是明打明的补课,估计也就是个通告!”一位来自郑州的家长感慨:“孩子放家里不放心,我们也不是送去补课,就是能找一个地方照看孩子”另一位洛阳家长则表示:“假期不允许补习班,让腾讯停了所有游戏,看能不能做到。”这些声音背后,是家长对政策执行效果的普遍质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政策的“双刃剑”效应在教师群体中尤为明显。以前是学校偷偷组织暑期补课,老师想休息也休息不了;现在是学校不搞补课了,平时学校占用了不少时间开展活动,想用假期给学生将拉下的功课上完,也没有时间了。极个别老师选择偷偷补课,以“一对一”“住家家教”等名义规避监管。尽管河南多地已查处多起在职教师违规补课案,但因处罚的成本较低,在职教师偷偷补课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图片来源:互联网

政策的争议性还体现在“隐形培训”的后遗症上。随着学科类培训被全面禁止,家长不得不转向“研学”“夏令营”等变相形式。一位家长无奈地表示:“教培更隐蔽了,变成家教了,而且收费更高。”这种“隐形补课”的兴起,不仅让家长的教育支出水涨船高,也让政策的初衷——“减负”——陷入尴尬境地。

图片来源:互联网

政策的“信任危机”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讨论。一位网友直言:“先把宣传开封状元的所有媒体全抓起来判刑再说,一边关注高考宣传状元,一边搞减负,就问当官的孩子不用补习?”另一位用户则指出:“除非立法,光说没用。”这些争议反映出,政策的执行不仅需要“高压手段”,更需要“制度保障”和“社会共识”。

图片来源:互联网

面对这一场“政策与现实”的博弈,家长、教师和教育部门的立场始终难以调和。家长一边希望政策能真正落地,让孩子“快乐一夏”,同时担忧别人抢跑,届时自己孩子被拉下;极少数教师担忧收入损失,担心学生课没有上扎实;而教育部门则需在“减负”与“升学”之间找到平衡点。一位评论者总结道:暑期补课的最终杜绝应该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让敢于碰红线的机构和老师付出代价。

图片来源:互联网

河南的“最严禁补令”无疑是一场教育改革的试金石。它既是对“双减”政策的深化,也是对教育公平与效率的考验。当政策与现实的冲突不断上演,我们或许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分数的较量,还是孩子的成长?按说,在以省为单位分配高校指标的情况下,大家都不补课,是最理想的减负办法,问题是,该怎样做到禁止所有家长不送孩子去补课?这才是最考验教育治理智慧的地方。

图片来源:互联网

漫长的暑假,你认为禁止所有的补课,还是保留托管?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