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区域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成立。半年以来,联合体各单位深度挖掘大运河历史和时代价值,将大运河文化转化为鲜活的育人素材,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贡献了“首都经验”。
近日,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现代教育报社邀请组织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区域创新联合体相关单位负责人,共话“运河思政”的创新路径和实践探索。

区域经验
推动运河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陈洁(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通州区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具有得天独厚的运河文化资源。打造“运河思政”教育品牌,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运河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
作为首批“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创新示范区”,通州区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改革创新路径,形成了具有北京城市副中心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模式。秉承多方协作的理念,通州区着力推动运河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聚焦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大力推进“运河思政”教育品牌建设。
一是聚焦课程育人“主阵地”,将运河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通州区以运河文化为纽带,将地域资源转化为丰富的运河思政元素,开发了“QIAOJIAN运河——瞧见·桥建·桥见”“科技小院——运河岸边的乡村振兴”“争当中国好儿童”等思政课程,形成了以地域文化为载体、融合思政教育的“大中小学纵向贯通一体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横向融合一体化﹢家校社协同育人一体化”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二是聚焦实践育人“主场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整合。通州区以思政教育为核心,以实践育人为路径,打造实景课堂、体验式现场教学的副中心运河阳光少年培育模式。开发“运河﹢”“馆院﹢”“产业﹢”系列课程,通过“万千百十”行动计划打造了8个“运河小菁英”系列特色育人品牌。
三是聚焦文化育人“主渠道”,将运河精神与人格素养交合。通州区依托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链接大中小学资源,提升师生素养。例如开展“讲好运河思政故事·培育时代新人”大中小学教师一体化培训,开展“思政学堂·强国有我”大中小学师生共讲强国故事基本功大赛培训展评活动。
高校探索
构建大运河文化赋能的
美育“大思政课”实践体系

庞波(北京物资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
作为扎根运河之畔的高校,北京物资学院始终秉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理念,将运河文化基因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和美育中,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美育“大思政课”实践体系。2017年,学校创作了大运河题材舞剧《运》,自初创至今演出32场,累计千余名普通大学生参演,线下观演3万余人,线上观演近百万人。这部作品以运河岸边四代人的命运为主线,串联起清末漕运、北平解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建设等历史节点,将“运河精神”凝练为“团结奋斗、开放包容”的时代符号。
多年来,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的专业优势,与大运河通济天下的文化内蕴深度贯通,凝练和丰富了“运河思政”育人内涵。学校将运河元素融入思政教育,创排了话剧《追梦人》、话剧《期·望》、音乐剧《锔盆女孩》、合唱《运河花开》等文化艺术作品。联合体成立以来,北京物资学院作为发起单位,持续推动“资源共享、课程共建、活动共办”协同机制落地生花。
戏剧为桥 打造“运河思政”育人模式

孙青(中央戏剧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中央戏剧学院依托深厚的艺术教育底蕴与专业优势,将运河文化所蕴含的开放、包容、坚韧等精神特质,与戏剧艺术的感染力、表现力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具有中戏特色、首都标识且在全国具备示范效应的“运河思政”育人模式。
学校以舞台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教育内容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戏剧情境,为学生成长注入精神动力。运河文化底蕴深厚,而戏剧艺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传播力,二者融合能为思政教育开辟全新路径。学校将充分挖掘运河文化中的漕运智慧、红色记忆等元素,创作演绎关于运河船工、抗日战士等角色的剧目,让学生从艺术体验逐步升华到价值认同,切实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
近两年,中央戏剧学院连续承办首都大学生心理情景剧大赛,提升“戏剧美育﹢心理育人”融合范式质效,将剧场打造为思政“实景课堂”。结合“运河思政”,学校还计划通过心理剧排演或工作坊的形式,将运河“通达包容”的精神融入其中,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实践
打造讲好运河故事的思政“金课”群

刘锦震(北京学校党委书记)
北京学校是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建的一所小初高一体化学校,学校将“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有机结合,讲好运河故事,打造行走的思政“金课”群。
一是学校党委举旗定向,做好谋篇布局。学校党委将建好思政课作为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核心举措,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纳入二级党支部的年度工作任务,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打造“大思政,红航标”等党建品牌,形成高位引领、全员参与的工作局面。
二是校家社政协同发力,强化教育实效。学校统筹各方资源,围绕“运河思政”协同发力。例如,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合作,以“大运河与北京城”为主题,开发“博物馆第一课”;与首都图书馆合作,以北京城市图书馆“声游北京——歌谣见北京”展览等为依托,开发“探索北京的声音”音乐学科思政教育特色课程等。
三是创新教学组织模式,打造思政“金课”。学校以单一学科、年级组、学科组、跨学科跨学段等多种组织形式,开发了“运河印象”“数说大运河”“以河载道·健康同行”“人工智能﹢运河思政”“QIAOJIAN运河——瞧见·桥建·桥见”等特色课程,形成了运河思政“金课”群。
运河文化铸魂 科创实践育人

陆旻(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党总支书记)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依托大运河文化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以“运河研学实践”为载体,以“跨学科科创”为特色,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人、以行育人”的思政教育之路。
一是深挖运河底蕴,构建阅历课程体系。学校特邀通州史学家周良先生的弟子、大运河文化传承人肖宝岐先生开设“通州历史和运河文化”主题讲座。学校设计了运河开凿历史线、运河文化遗迹线、运河桥梁科技线、运河民俗文化线、运河博物馆线等5条研学路线,形成了覆盖初高中的运河研学系列。教师将运河文化融入课程开发,例如“运河临清架子鼓探究项目”,巧妙地将研学内容与物理声学知识结合。
二是聚焦科创实践,打造跨学科特色。经过运河文化研学实践,学校锚定桥梁主题,结合A-STEM课程,组织学生围绕运河桥展开研究与创新。历经5年的深耕细作,学校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桥文化博物馆,学生们将美术、科技等多种知识技能应用于桥的设计、制作和展示中。细胞桥、悬浮桥、穿越时空的未来之桥……学生们在看桥、测桥、画桥、访桥、造桥的过程中,体味运河文化,习得创造技能,涵养家国情怀。
以运河为媒 跨学科培育新时代人才

张冬梅(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2024年,学校以运河文化为载体,融合红色基因、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内容,构建了大运河课程体系。这门课以大运河为出发点,从其历史、地理、文化、生态等方面展开研究。比如“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大运河的文化名片”“大运河的服饰美学”等,融入了建筑建模、戏剧文化表演等内容。此后,学校以附近的运河支流命名成立了南长河书院,以此为平台推进大运河课程实施,实现文化传承、思政育人,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门跨学科综合课程,大运河课程实施以来,语文、美术、科学、体育等学科教师相继加入其中。在海淀区提倡阳光智慧跑之后,体育学科结合大运河课程设计了包括基础、拓展和提升三个层级的课程内容。部分班级还在专家和老师的指导下,围绕大运河相关主题,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
未来,学校将继续丰富大运河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例如挖掘运河沿岸中华老字号蕴含的诚信品质、工匠精神等文化精髓,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数字运河云廊”等。我们坚信,这条承载着历史文脉的运河,将托举起万千学子的人生航船。
以运河文化为脉 筑思政教育之基

王凤明(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校区党总支书记)
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校区以“空气养人,共生共长”为办学理念,将大运河“兼容并蓄、流动共生”的文化内核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文化共生、实践共生、价值共生”的三维路径,培养学生“责任担当、视野胸襟、博闻广识、敢于创新”的核心素养。
在文化共生方面,学校以“共生课程”体系为载体,让运河文化“活”起来。学校开发了“水韵觅渡”人文课程,包括“运河诗词鉴赏”“漕运历史剧本创作”等内容;打造“机器人﹢运河生态”科技课程,学生运用传感器监测运河水质,用3D打印复原古运河水利设施。
在实践共生方面,学校设计了“运河·古城·新城”主题研学活动,横向以“科技﹢文学”培养综合素养,纵向以“文化传承﹢全球生态”提升责任担当。行前,邀请专家开设“大运河文化脉络”主题讲座;行中,设计了人文浸润线、科技探究线、生态实践线等三方面内容;行后,组织“运河文化共生论坛”。
在价值共生方面,学校将大运河“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转化为思政实践,组织开展“低碳运河”骑行观测活动,设立“河长制”学生实践岗。
打造小初高“运河思政”课程群

张金霞(北京景山学校通州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北京景山学校通州分校以大运河文化作为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了以课程建设、文化浸润、体育运动以及劳动教育为核心的“运河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
学校打造了小初高一体化特色鲜明的“运河思政”课程群。各学科积极进行价值渗透,如语文课精选《京杭大运河赋》等经典文本,引导学生解码运河符号,感悟民族精神;历史课聚焦运河开凿、兴衰与国家治理、经济格局、社会变迁的互动,涵养家国情怀;地理课解析运河水系形成、水文特征、生态变迁等,深化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与人类文明互动的认知。
学校开发了“运河文化与生活”“运河边的非遗故事”等校本课程,举办赛诗会、书画摄影展等“运河文化节”品牌活动,邀请剪纸、草编、京剧等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实现“非遗进校园”活态传承。学校还将运河文化融入体育、劳动教育,学生通过体操演绎运河桥梁、通过跑动搬运模拟漕运,将静态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动态实践;学校研磨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开辟“运河农耕园”,联合农科院、京东方等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创建“科创思政课”育人新场景。
运河悠悠润童心

叶春红(北京市通州区南关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2024年12月,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区域创新联合体成立,南关小学课程实践被收入相关成果集。今年春季学期,学校制定了《南关小学运河思政实施行动计划》,包含思政教育纲领、“运河思政”体系建设、未来行动设想等,少先队定期开展“运河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南关小学的“运河思政”课程与大运河历史一脉相承。学校把北运河的河道、水闸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变成生动的教材,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亲近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汲取成长养分,领悟运河精神。
学生表演唱诵节目《“闸”起运河调 童声雅韵飘》,带领观众聆听运河千年回响;马尾绣非遗课程中,学生创作了燃灯佛塔、运河桥等代表性建筑的模型;美术课上学生绘制了《北运河船闸》水墨组画。学校编写了《运河畔的红色足迹》读本,组织“红领巾讲解运河”“运河文化进社区”等实践活动。
学校还协同大中小学等多方资源开展交流互动,与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开展“大学生党员双线讲党课”活动,同兄弟学校携手组织“京疆少年共植友谊树”“通武廊少年共话运河”等实践活动,实现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的衔接与共振。
构建“大思政”特色育人格局

高明月(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运河中学附属小学构建了基础思政、学科思政、特色思政的三级思政课程体系。基础思政以大单元教学思想为引领,构建“生活发现、真实体验、辨析探究、问题解决”的课堂模式,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以“争当文明运河娃”为教学情境,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与良好文明习惯的小公民。
学校以学科融合为路径,构建了“思政﹢”多元课程群,让思政教育贯穿于党团队班课、体育、科学、心理、艺术等学科实践中。学校开发了“红领巾心向党,争做运河好儿童”入队课程,举办“思政﹢少先队”区级展示活动,实现思政课程与入队教育双向渗透;打造“艺韵非遗工坊”,师生共同研习掐丝珐琅、面塑等非遗技艺,实现思政教育与美育的有机统一。
依托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资源,学校开发了以“森林书苑”“运河之舟”“文化粮仓”为主题的“绿心·馆院”特色课程;通过馆校协同机制,与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联合开展“三星堆探秘”“会说话的瓷器”等特色研学活动,与集团内学校联合开展“文物修复师”项目式学习,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
专家观点
做好顶层设计 持续推进“运河思政”

刘世波(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在我看来,各学校的“运河思政”工作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结合学校不同的历史、区域,充分挖掘特色亮点;二是聚焦课程,强调多学科融合;三是立足立德树人,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设计了颇具特色的实践活动;四是推进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制度体系框架;五是有“大思政”格局,注重协同机制的构建、社会资源的运用;六是每所学校都打造出很好的品牌,形成了很多亮点,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运河思政”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从联合体的角度看,我们未来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功夫,把各学校凝聚在一起;第二,要在课程上下功夫,深耕课程,开发鲜活的运河课程;第三,要在实践上下功夫,把小课堂和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历史的变化和实践的规律来感受和体验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成就;第四,要在师资培养上下功夫,组织培训、备课、研讨等活动,确保教师的理念和方向统一;第五,要在品牌意识上下功夫,每个学校打造好一个品牌,就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过去的半年,“运河思政”平台已经搭建,有了整体设想,接下来各学校需要扎扎实实地完成各项基础性工作,扩大“运河思政”的品牌影响力。联合体将坚持以成果为导向,重点围绕特色课程的开发、实践育人平台的打造、经典研学路线活动的设计、智慧思政地图的研发和利用等方面开展工作。
(本文依据现场嘉宾发言顺序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采写:张娜 赵艳国 郝彬
摄影:付磊
编辑:姜思瑶
校对:苏珊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常悦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