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向内看”,求铁饭碗!这代考生的选择,精明还是悲哀?

发布时间:2025-07-03 10:02:43

本文作者:小古

现在许多考生填报高考志愿不再只看院校头衔了。一些原本可以报考985、211大学的考生,放弃了进入名校就读的机会,他们把目光“向内看”,瞄准了那些能带来“铁饭碗”的专业和院校。

图片来源:互联网

1)

高考成绩优异的小张同学,完全可以入读中等211大学,但他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省内非211的普通本科院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小张目标明确:进入电力系统或烟草系统等国有企业,获得稳定的“编制”。他这样选,就是因为该校的这个专业在当地电力系统有深厚的人脉和输送渠道,毕业生进入国企的比例远高于一般高校。另一位考生小李,高考成绩超过了省内多所重点大学的录取线,但她并没有选择那些热门的计算机、金融等专业,而是报考了某普通省属师范院校的定向师范生。

这两个案例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当前“求稳”心态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具象化的缩影。越来越多的高考生,尤其是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不再执着于“冲一冲”名校,而是选择“稳一稳”专业,追求铁饭碗。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很大,大学毕业生普遍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对未来充满担忧。尤其是民营企业裁员和“35岁职场危机”等现象,更让大家心生焦虑。相比之下,体制内单位收入稳定、福利健全、退休有保障,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也就是说,虽然体制内单位员工起薪不高,但胜在稳定,且后续晋升路径相对明确,提供了一种“低风险、可预期”的回报,避免了在市场大潮中被淘汰的风险。所以不仅是家长,就连年轻的考生,也都积极选择报考“更有可能拥有铁饭碗”的专业。

2)

年轻人们的这种选择,表面上看似“精明”,是理性权衡利弊后的最优解,但在更深的层次上,却潜藏长远隐患。

当“求稳”成为压倒一切的目标,学生在选择专业和院校时,很可能被迫牺牲自己的兴趣、天赋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为了进入体制内,他们会放弃那些更具挑战性、更需要创新精神的专业,转而选择看似“稳妥”但可能并不符合个人志趣的专业。

另外,如果大量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那些拥有重点大学背景的毕业生都涌向体制内,就可能导致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等更具活力和创新潜力的领域出现人才匮乏。而且,当大学的价值被简化为“考公预科班”或“体制入场券”时,高等教育的使命会被严重扭曲。大学不再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的综合型人才的摇篮,而是逐渐变成批量生产“标准件”的工厂。

当然,我们不能讲“求稳”不对,也不能简单地说考生的选择是“精明”或者是“悲哀”,而是应该引导多元职业观,倡导更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成功标准,破除“唯体制内”的迷恋。同时需要优化人才评价机制,社会和企业应更注重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适应变化能力的考察,打破僵化评价体系,让勇于探索的年轻人有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今日话题:你毕业于哪所大学?当年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你做了哪些攻略?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