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读书籍《人虎》,十分感慨:
书中的主人公马吉欧,长大后的某天,突然咬穿邻居喉管,导致邻居因此身亡。
诡异的是,被抓时,他说:
“不是我干的,是我身体里的老虎跑出来,杀了人。”
这个“老虎”,其实是男孩在原生家庭中,被长久压抑的怒火。
而他之所以走到这一步,离不开他恶劣的成长环境:
贫穷、冷漠、无能的爸爸,随意对妻子和孩子家暴;
软弱、无助的妈妈,只能压抑自己,从孩子那里寻求安慰和支持。
爸爸向他索取屈服,妈妈向他索取情绪。
小小的他,不仅从未获得过来自父母的爱和尊重,还要在这个绝望的牢笼里,成为父母获得权力和安慰的“血包”。

错误的养育方式,造就了他错误的一生。
有人说,每个孩子生来,都是自带气运的。
父母无节制向孩子索取,就是在消耗孩子的气运。
尤其是这4样东西,父母再难,也千万别伸手向孩子要……

曾读到过一位作家分享的育儿故事:
他儿子小时候作文写得很差劲,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里点名批评。
有次测验,作文题目是《我最喜欢的宠物》。
他儿子洋洋洒洒写了一堆,结果试卷发下来,上面除了一个大红叉,还有一句:
“驴头不对马嘴!”
回家后,他儿子不服气地把作文拿给爸爸看。
他打开一看,原来儿子作文里的第一句话是:
“我妈妈不喜欢养宠物,所以我家没有任何宠物。
但我觉得我妈妈把我当成了宠物在养……”
读完后,他先是很客观地给儿子分析了考试规则,指出老师有自己的评判喜好和标准。
然后,他对儿子的作文给出了很大的肯定,并鼓励儿子在平时可以多去写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真情实感。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很“长线”的过程。
一次两次的答案决定不了什么,但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却真的有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父母不强逼孩子,给孩子在社会规训中留一些喘息的缝隙,其实就是在守护孩子的这种“灵气”。
@博主大J小D曾说:
“灵气,既是独特的视角和创新能力,也是对事物的敏锐感知力。”
答案有对错,但体验和感受,没有非黑即白。

灵气,其实是一种悟性和通透。
是教不出来的,但可以保护好:
1、允许孩子偶尔的离经叛道,有时候不太“标准”的答案,反而更容易激发出创造力;
2、尊重孩子的奇思妙想,每一个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都值得被肯定;
3、让孩子有一些无聊的时间,可以做一些无用的事。真正的灵气,往往诞生于“闲”时“闲”事。
灵气,是一个孩子最初始的智慧。
它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生命,也拓宽了孩子的成长之路。

你家孩子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玩游戏,别人不遵守规则抢着玩,你家孩子却一直规规矩矩排着队;
学校义卖活动,你家孩子用一个很贵的玩具,换回来一个不值钱的手工作品,还乐得直傻笑;
同学给他“画饼”,说:“只要你……我下次就……”你家孩子信了,结果对方压根不兑现承诺;
为了拿到奖励,别的孩子各种撒谎作弊,你家孩子却在老老实实做任务……

有时候当家长的,看见自己孩子被“骗”,真是又气又心疼。
可叮嘱完,孩子转头就没心没肺忘了个干净。
其实大部分孩子是分得清“真相”和“谎言”,“善意”和“伤害”的。
他们选择信任别人和尊重规则:
一方面是在遵循自己的价值观,一方面也是在完成成长的课题。
大人眼中的“傻气”,是孩子身上的智慧。
知乎网友@zhdndndnnsskiyn曾分析过《红楼梦》中的人物黛玉和宝钗:
宝钗早熟,世事练达,熟谙规则;
黛玉早慧,有看透事物本质的天赋。
有点“傻气”的孩子,身上是有些像黛玉一样的“慧根”的。
他们的过度善良,是用“吃小亏”筛选了社交圈;
他们的一根筋、慢半拍,是专注力强、爱思考的体现;
他们总是一副乐天派的样子,把什么都想得很美好,其实也是他们自信、乐观、善良、抗压力强的特征。

想起之前刷过的一些视频,孩子偶尔“犯傻气”,就被父母指责太笨太蠢太轴,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知晓钻规则漏洞,长大一定会吃亏。
但仔细想想,这不是保护,而是伤害。
圆滑世故也算一种生活智慧,但不该属于孩子。
可以让孩子了解一些社会和人性的底层逻辑,也要鼓励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

有网友分享说:
她女儿今年8岁,一直是玩伴中的“受气包”。
别人抢她的东西,故意欺负她,她一不还手,二不还口,主打一个默默忍受。
她也给女儿讲过很多次,人要有点脾气,别总是任人欺负。
可无论她怎么说,下次她女儿被欺负的时候,依然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只敢自己一个人回家后悄悄在卧室里生闷气。

后来有一次,女儿早晨上学有点起床气,瘪着嘴闷头坐在那,她下意识打了女儿一巴掌,骂道:
“每次就你起床气最大,再要是让我看见你起床后发一次脾气,你就别去学校了!下次想发脾气,就给我憋着!”
她女儿瞬间低下头,一声不吭穿好衣服。
她这才突然反应过来,8岁的孩子有点起床气,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可她从来没有安抚过女儿的情绪,每次都是简单粗暴地制止女儿的所有情绪。
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也许女儿之所以是个“受气包”,可能是被她亲手养出来的。
因为类似“起床气”这样的事,在她和女儿之间发生过很多次:
好比之前,无论女儿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样的情绪,她对女儿的要求都是:
“忍住!闭嘴!不许发脾气!”

不允许孩子一不顺心就大吵大闹,确实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
但如果这种教育过了头,反而会让孩子养成时刻压抑自己情绪的性格。
而且有心理学研究显示:
童年总被禁止发脾气的孩子,长大后越容易经常性情绪失控。
允许孩子适当发脾气,不是溺爱,而是允许孩子表达情绪。
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做的,是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发火:
1、教会孩子识别情绪——
“你生气,是因为……”
2、让孩子有安全的发泄方式——
“下次你不开心时,可以……”
3、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
“我现在很生气,因为……我希望……”
我们不是要培养一个不发脾气的孩子,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与各种情绪共处。
而这,才是一个孩子长大后,能拥有良好情绪调节力和问题解决力的关键。

余华曾说:
“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你有没有发现?在我们身边,越是那些身上带点“匪气”的孩子,长大后越容易成功。
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他们有冒险精神,不容易受欺负,很喜欢创新,抗挫力不错,目标感强,很擅长解决问题。

博主@哈佛亮爸说,自己儿子小时候有段时间特别喜欢亮色橡皮。
他给儿子买了很多个,结果儿子带去学校一个,就丢一个,丢的速度甚至赶不上买的速度。
他觉得奇怪,就问儿子怎么回事。
可他儿子只嗫嚅着说:“不知道。”
直到有天儿子和他闲聊时,说起班里有一个很讨厌的同学,总是拿别人的东西。
他这才反应过来,儿子的橡皮估计都被那个孩子拿了。
他告诉儿子:
“如果这个‘坏孩子’把你的橡皮也弄丢或者弄烂了,你可以直接把他的整个文具盒都丢掉。”
儿子讶异地问:“这样也可以吗?”
他肯定地告诉儿子:
“可以,只要你不是故意并主动做这件事就行,爸爸会支持你。”
虽然这件事以他被请家长告终,但他还是赞许地肯定儿子:
“你做得对!你可以不去挑起一场争斗,但一定要能结束一场争斗。”

很喜欢他在分享这件事时,对孩子就应该有点“匪气”的总结:
要让孩子有雷霆手段,菩萨心肠!
有些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规则内的跑道上,最后养成了合格的985牛马,但其实孩子在8分书生气外,还应该有2分“土匪”气。
想帮孩子养出点“匪气”,也很简单。
比如:
1、年龄小的孩子,尽量用一些很具体的方法,教会孩子如何直面冲突,并引导孩子从面对冲突中学会掌握分寸;
2、在合理范围内,可以鼓励孩子去适当挑战规则,但一定要让孩子讲清楚这样做的原因,并且不能影响到他人;
3、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适当去看一些还原历史真相,或伟大人物的传记;
让孩子去了解和学习那些伟大而优秀的人是如何处事的。
正如有句话所说:
读书,文明的是孩子的大脑;
匪气”,野蛮的是孩子的体魄、精神。

有人说:
“爱是如你所愿,而不是如我所愿。”
养育,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一场最深的缘分。
我们当下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孩子长大后就会拥有什么样的未来。
父母用心呵护,养好孩子的“灵气”,守护好孩子的“傻气”;
允许孩子有“脾气”,最好再培养出一点“匪气”。
一个在爱中自由生长的孩子,灵魂和精神才会更有力量。
与诸位父母共勉!
作者 | 牧青野,教育从业者,家庭教育指导师,青少年学习指导师,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学习法》。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