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快进入2026申请季了,时间每向后延续,你会越发感受到英国大学的学历是处于贬值状态的,而且下降的趋势还有点明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我们今天来聊下!
No.1 英国大学出海,稀缺性少了!
现在的英国大学也在找出路,很多英国大学在本土招生情况没有那么好。有些出现财政赤字。但他们把目光放在了其他地方。

从2024年开始,英国大学在集中做的事情就是高校加速出海。很多学校在比如中国大陆,以及印度这边建立独立校区。或者搞那种中外合作项目。比如华威就在弄这个东西。
这几年,印度的学生从英国跑路了,但生源英国大学是不会放过的。他们疯狂的在印度搞独立校区,搞分校,像南安,就获得了印度政府的许可,在新德里就建立了一个校区,今年7月就正式开学了。第一波就能多招收5500名学生左右。学费只要英国这边的一半。
也就是说,英国大学整体这种高校出海的行为,让很多学生觉得英国大学的学位没有那么难获得了。获得的成本降低了,可以选择的机会多了,稀缺性没有了,就感觉也就那么回事。

No.2 英国两次的落后,带来了一定的信任危机!
说实话,英国两次的掉队,其实是拖后了英国大学发力的。国家科技与创新能力的落后,是会高度影响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学生信任度的。
英国先是在信息革命这波没接住,又在2015年以后的ai和智能时代一样没接住。整体来说,就导致英国在科创方向的吸引力就不足了。
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说,如果想学习比如ai,机器,数据科学或金融科技等领域方向的话。英国大学的课程会更偏理论,案例会更陈旧一些。就不如美国大学那边更新及时。行业导师方面也是,创新的方法各种方面也会有滞后。这种一步慢回步步慢的感觉是留学生会有疑虑的部分。而这种疑虑多了,就是一场信任危机了。留学生如果对英国大学的信心下降的话,各方面的预期也就会降低。

No.3 留学背景变成基础配置了,稀缺度减少了!
还有一种原因是我们学生自己的,现在留学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了。选择这个途径的学生变多了,大多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也可以咬咬牙一样出国留学,难度没那么大了。
出国的人多了,有留学背景的就变成一种基础配置了。相对就没那么稀缺了。对于资源分配来说,好的资源,比如工作岗位,好的婚姻伴侣等都是流向于价值更高,市场更稀少的那波的。
你留学生多了,找工作自然就不像5年前或10年前一样,你留学回来的随便就业的,不带慌的。现在留学生没有了时代的红利,筛选的角度就更加刁钻了。以前你最高学历是qs300以后都没问题,现在可能要卡你qs前50或前100的学校了。甚至有些更过分,不但卡你最高学历,还要卡你第一学历。本硕都要在线才行。

学历这个东西就像知识一样,大家都知道的知识,就没有任何价值。
No.4 留学回报率下降!
一边是成本不断上升的学费上涨和物价上调,一边又是文凭不再带来的稀缺性溢价,海归身份没有了太多的市场优势。
大家一算账,发现,留学这个事,真的是消费品。发现的人越多,对留学这个事情的看法就没有了之前的那种狂热,相对会冷静很多,会考虑回报率,会考虑就业转化问题等等。考虑的多了,也就看明白了,去英国留学现在也就那么回事。当然,好的的确是有出路的,但好的学生,顶级的学生占比本就是少的。大多学生依旧是普通人的发育路线。还是受市场的大手给桎梏的。

外加现在职场用人逻辑也在变化,对学历的偏爱减少了,纯粹的把学历当作了敲门砖。反而更加重视学生的实习经历,相关的综合能力去了。有些时候,留学生在这方面也不占优势。
所以,现在的局面就是,有些家庭,可能花了大价钱去给孩子多一层选择去留学。甚至本科就出去了,本硕四年下来,花了300w左右,但转化很低,孩子就业各方面表现并没有很抢眼,趋于普通。这是有些家长不能接受的。有些只是去英国读一年硕的家庭也一样,会觉得留学这个事情,只是增加了自己经历的维度方面,但对实际就业的助力没自己想象的那么大。有一种出国后我可以干翻全世界,回国后,从哪来回哪去的无力感。

总了个结:说实话,真实的留学其实就是趋于这种改变的。留学的时代红利就是在慢慢减少,目前留学虽然依旧有红利,但都集中给了那些占据了名校资源的那波学生,基本都是流向了qs前50的那波学生。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想办法留在了当地就业的那波。其他学生受益每年都是在递减的。
所以,有的时候,不是说英国大学的文凭认可度降低了,文凭还是那个文凭。只不过,你能入读的方式方法多了,能入读的成本降低了。或者说,入读的人又过于多了,留学也进入了红海状态的时候。你就没那么招人稀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