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昕辰同学上课安安静静的,她的眼睛黑亮闪烁,里面就像要跳出星星来。这是我对她的基本印象。
她的文字有灵气,有深度,是带着思考的轻盈。她写这些文字时,还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笔法有些青涩,但我认为这是她这个年纪所独有的味道。
我喜欢的文字,是那种从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这种文字沾满世俗的烟火,带着写作者独特的观察和体验,文如其人,不会与其他任何一个人混淆。
肖昕辰同学的文字,就给我这样感觉。她笔下的树各个不同,《窗外的树》,是梦幻的,“抖动的绿点掉到了地上,变成了绿芽”;《雨天的避风港》,是惊喜的,发现了身边的奇妙;《近处、远处的植物》,则是有思考的,树犹人生,代表着不同的选择。
我对孩子们说,思考的起点,就是对自我的反思,就是对自我“开刀”,刀口不要朝向别人,而要朝内“刺”向自己,这个转变,是写作者走向成熟标志。
写作中,她践行了这一理念,不断去尝试,力求突破。总体来看,她的文字是有思考的。《以前和现在》,是对时光的感悟;《书桌上的花朵》和《角落里的东西》,是对人性的初步洞察,都展示了她在这个年纪特有的深度。
课程快要结束时,她在文字里倾吐自己写作的“痛苦”,不知道写什么,或者说不知道怎么思考才更有力度更巧妙。我告诉她,这种“痛苦”,对写作者而言,是必要的,因为写作本身不是一帆风顺的。痛苦,代表着我们在思考,在探索,在披荆斩棘,开拓自己的路。
这就是破茧成蝶。穿越黑暗与痛苦,我们才能亲吻玫瑰,五彩的羽翼在太阳下写诗。
希望肖昕辰同学继续坚持写作,这样我才能看到她更多的文字,就像草原上的鲜花,就像她眼里闪亮的星星。
本文开通打赏,收入归肖昕辰同学所有,感谢大家支持!
01
窗外的树
教室的窗外有两棵树。
仿佛是撕破时空,从漫画里走出来的一般,静静地竖立在窗外。
走近时,绿色的油画叶子如雨般落到头上,落到手上,落到身上,逐渐覆盖了我。
走远时,仿佛所有的嫩绿颜料都倒在了它们身上,风吹过,抖动的绿点掉到了地上,变成了绿芽。
阳光时,它们仿佛被嵌进一块金黄的丝绸中,叶子被一只金笔勾勒出迷人的轮廓。
下雨时,雨珠落到叶子上,叶子如弹钢琴般发出悦耳的滴滴声。
它们就一直呆在一起,过着彼此的春夏秋冬。
点评:
好灵动的树,静时像画,动时作画,这是作者内心的美好表现。“抖动的绿点掉到了地上,变成了绿芽。”想象力绝妙,让人拍案叫绝。
02
雨天的避风港
出校门一看,雨点落过不停,无奈之下,我只好将饭盒举过头顶。
我边走边埋怨着我怎么不穿件戴帽子的衣服啊!雨点不断拍打着,我心情越来越烦躁,我干脆直接把饭盒放下来淋雨。
来到小区拐弯处,雨点终于停了,如同被什么东西阻隔一样,地面呈现浅灰色,明显是没被雨点淋到,我找了个凳子,坐在干的地方。
雨点不在了,我感到有些莫名,抬头一看发现了两棵树。这两棵树与其他树不同,它们分别长在路的两边,朝对方生长,形成了一座如绿翡翠筑成的拱桥。平常从这里经过,都没发现这里的树这么神奇。
因为它们的保护,拱桥下和其他地方如同两个世界,一个嘈杂,一个安静。
今天我留意到了它们。它们被雨后的阳光勾勒青黄的轮廓。走到这里,心情非常愉悦。
这座“桥”为我们挡住了烈日,遮住了风雨。小区的人们每天都要走到桥下,这座翡翠拱桥,就这么成为人们的避风港。
点评:
于窘境中发现美好,欣赏美好,沉醉美好,肖昕辰同学对身边事物的美好发现,是天然的,真实的,毫不做作,给人很多启发。

03
近处、远处的植物
我的窗子特别宽,能看见两种植物。
第一种是小区楼下的植物。它们被栽成完美的样子,颜色统一,被园丁修成圆柱形、球形、方形,每次我能看很久,莫名地觉得心情舒畅。
第二种是远处的植物。它们生长随性,想长多高就长多高,想长成什么形状就长成什么形状,想什么颜色长在一起就什么颜色长在一起,没有人束缚,可我却没多少心情欣赏它们。
都是植物,一种生下来就被人观赏,而另一种却是为了自己而释放天性。
剪刀不仅剪掉了树枝,也修掉了植物的自由。
点评:
对比两种植物的生存处境,分析其中体现的人生追求,体现了一定的思考深度。做怎样的植物,体现的就是做怎样的人生,希望每个人都能幸福且自由。
04
以前和现在
小时候,我看着小卖部的辣条,眼睛粘在上面幻想着,要是能有吃不完的辣条就好了。
看到芭比娃娃,我幻想着要是我的房间都是娃娃就好了。
一年级时,总羡慕六年级的同学可以毕业,可以玩耍。
可现在呢?
有足够的金钱买辣条,可辣条在我嘴里已经不好吃了。
芭比娃娃也已经不好看了。
六年级随之而来的是分离和学业的压力。
好像曾经我向往的那些,已是如泡沫无影无踪了。
人们向往的不只是事物本身,而是一种感觉,那感觉就像一层泡泡,一触碰,它就不见了。
点评:
成长,就是不断失去的过去。有的事情要及时去做,一旦过了,就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那种感觉就像一层泡泡,一触碰,它就不见了”,当然,也不会这么脆弱,内心想着时,就可以着手去行动。祝福你,追梦的女孩。
05
书桌上的花朵
我的书桌上有一株用扭扭棒做成的花。
花瓣是天蓝色的,像一幅幅蓝色的裙摆;花蕊是鹅黄色的,裹满了细密的绒毛;叶子向旁边倒去,捧起了毛茸茸的穿着裙子的精致舞者。
刚开始,我对它爱不释手,每天放在离我最近的地方,每隔几分钟就要抬头看一看。这一株花在千万事物中,是平平无奇的,但倒映在我眼中,却是最耀眼的。
现在,我桌上的书本太多,把它压在了下面,等我拿出来一看,已经如一个老婆婆一般弯着腰,花瓣杂乱不堪,和之前的对比,现在已毫无观赏性了,我把它随手丢在一旁。
想想来看,大多人只会欣赏和喜爱新鲜的完美的事物,破坏之后也就抛弃了它们,果然人心还是善变的。
点评:
始终如一地爱着,这是对人的巨大考验,人天然地喜新厌旧。作者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反思自己的行为,解剖自己的内心,是一次勇敢的思考。
06
教室角落的东西
坐在教室的后排,看着教室角落的东西,我不禁心生怜悯。
四个呼啦圈以不同的姿态躺在地上,身上布满了灰尘,像被套了一层灰膜,脏兮兮的,如被丢弃的小孩,没有人愿意去扶起它们。十几个羽毛球拍,乱糟糟地横在路中,有的线断了,有的把手脏了……这么一大堆东西,看都不想看它们一眼。
所有人经过它们,只有一个反应:跨过它们。有的同学踩着缝走过去,有的跳过,还有的因为嫌脏,踢它们一脚。
不出意外,呼啦圈已经断掉好几个了,羽毛球拍也坏了好几把了。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可没有一个人愿意捡起它们,我们是多么自私啊!
点评: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结局,但至少可以以悲悯之心去理解结局发生的过程和细节。它们是我们娱乐的工具,用后即弃,不管它们曾经对我们有怎样的帮助。往大处说,这是工业化大生产后的物质消费症,我们不懂珍惜,也不会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生活理念。时代变了,人心也就变了。往人内心说,“我们是多么自私啊”,肖同学提醒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是有必要的。

图书推荐



课程咨询,入群交流
讲师简介/Profile/
彭治旗:曾担任《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10余年,《学语文之友》读写专栏特邀专家;持有人社部中国继续教育工程协会颁发ACD青少年生涯规划导师中级证书;策划数十本畅销图书,著有《中考作文提分有办法》(三册)。

曾联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发创意写作课程,参与策划南开大学文学院“语文素养通识课程”;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命题评审委员会委员,被邀全国各地讲座300余场。
通过“文字素描”“万物互联”的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写作的误区,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写作特长;指导上百名学生参与各类作文竞赛,获得全国知名高校的认可和青睐。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