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4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在浐灞生态区的教育版图上,有这样一所学校:它用十年时间从一片荒地上的新建校,蝶变为拥有五校区七所学校的教育集团;它以“质量提升”为主线,在理念革新中破局,在空间重构中赋能 ,在生态构建中深耕,成为区域内家长口口相传的“家门口的好学校”。这就是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市浐灞教育集团—— 一个以培育新优质学校为己任、将教育质量刻进基因的教育集团。
一、理念破局:
当“质量”成为办学的第一密码
2015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市浐灞教育集团还只是初建的陕西师范大学御锦城小学,办学之初,魏展利校长就前瞻性地确立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他坚信,教育的价值在于质量而非体量,个性化育人的初心必须贯穿始终,从源头上就为学校定下了内涵发展、质量立校的基调。
正是这份一以贯之的清醒与坚守,让他在第三年学校扩建为60个教学班时,更加从容地抵御了规模扩张可能带来的稀释风险,确保了学校发展始终沿着理念引领、内涵驱动的轨道前行。师大浐灞教育集团后续规模的不断扩大,正是其坚守个性化教育理念、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一场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的有机生长。
“质量不是分数的堆砌,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舒展生长。”魏展利校长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教育观,催生了“三品”校园文化体系:有品位的环境让美好触手可及,有品格的行为让文明成为自觉,有品质的精神让卓越成为追求。
面对家校难题,魏展利校长提出了“亲师子生命成长共同体”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关系。学校以“一日三省”亲子、师生同读为切入点,构建“亲师子生命成长共同体”,还形成“对接专业链、完善服务链、创建活动链、打通互动链”的“四链融合”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用心丈量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脚步,共筑学生成长最温暖的教育生态圈。
二、空间革命:
让校园成为会呼吸的成长场域
开放式空间,是魏展利校长育人理念的具象表达。他坚信学习不应被门墙阻隔,希望孩子们随时随地都能沉浸体验、触发探索。走进御锦城校区,开阔的人工智能广场便扑面而来——这里是孩子们课间的乐园:与机器人对弈棋局,在老师引导下遨游3D世界。这座于2024年倾力打造的开放式AI互动体验区,整合了棋艺天地、人机对话空间等前沿功能区。


然而,开放也意味着挑战。面对老师们对极端天气影响设备、人机互动安全等现实顾虑,魏展利校长态度鲜明地重申了他的空间哲学:“建筑不应是知识的容器,而应是激发探索欲的催化剂。”正是这种将空间视为“活教育场”的坚定信念,不仅化解了疑虑,更催生了校园内四大标志性开放式空间的诞生。它们超越了物理场所的范畴,成为学校“为每个生命建立成长坐标系”这一教育质量最鲜活、最直观的诠释。
童话馆里,爱丽丝的兔子洞、匹诺曹的长鼻子都成为生动的教具,这种沉浸式体验让阅读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融入生命的情感共鸣。
昆虫馆的展柜中,100+珍稀昆虫标本组成了生动的“生命图鉴”。蟋蟀鞘翅的纹理、瓢虫斑纹的对称美学、扬子鳄生存密码的互动展板——这里用100+珍稀标本打造了一座“自然博物馆”。孩子们蹲身观察时,学到的不仅是生物知识,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正如一位教师所言:“当他们透过放大镜看昆虫复眼时,眼里的光比考试满分更珍贵。”
科技湾里藏着迷你科技馆:双曲夹缝让小球沿双曲轨迹穿行,展现几何与力学之美;飞轮储能设备高速旋转,直观呈现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永动机神话模型打破“永动”幻想,诠释能量守恒定律……步入走廊,抬头便是璀璨“星空”,吊顶的星球灯组勾勒出太阳系轮廓,班级门口的“班牌”尤为亮眼——“嫦娥班”“天问班”“蛟龙班”等以国之重器命名的班级,让航天精神、深海情怀从小扎根。走廊墙面的“中国航天”“国之重器”图鉴,更将科技强国的自豪,化作孩子们眼中的光芒——这或许正是科学教育最美的模样:把民族的星辰大海,变成孩子们伸手可摘的璀璨星光。
顶楼的“艺术林”是流动的美学课堂,艺术馆内,学生创作的艺青瓷、木刻版画、剪纸绘画、手工作品等作品有序陈列,每一件都凝聚着小艺术家们的创意与心血,成为最鲜活的美育教材。“琴棋书画”主题走廊里,转盘式“黑胶唱片”藏着古曲赏析、名画解读和民族舞蹈知识,轻轻转动转盘,就能开启一场艺术之旅;“弈秋棋舍”中,棋子落盘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孩子们在对弈中感受棋艺的魅力;两侧的“艺术之光”展板系统梳理民乐发展脉络,让传统艺术知识融入日常。这种将非遗传承融入现代表达的设计,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孩子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这些空间的魔力,藏在学生的日记里:“今天在昆虫馆发现了竹节虫的蜕,科学老师居然让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原来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当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育质量的提升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三、教师赋能
给创造者搭建起飞的跑道
在御小的教师办公室,最显眼的不是荣誉证书,而是一面“创意墙”,贴满了老师们的课程设想、教学困惑与灵感碎片。魏展利校长常说:“校长的首要任务,是给教师松绑,为质量加码。”这句承诺化作实实在在的支持——“只要你们有想法,剩下的交给我”,成为老师们最安心的后盾。
为精准赋能教师队伍的阶梯式成长,学校精心谱写了“鲲鹏领航、征雁齐飞、雏鹰展翅”三部曲培养体系,为新教师、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量身定制发展路径。许多老师感慨:“这套体系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定位和下一站目标,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都被学校用心看见并托举。”学校还持续优化教科研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其先导、引领和服务功能,并着力推进“未来教育家”工程,系统孵化骨干力量,有效激发了教研团队的创新活力,引领教学理念与方法不断革新。

为切实解决教师个性化教学困惑,显著提升教研活动的靶向性与实效性,集团还创新推出“订单式公开研讨课”机制。老师们立足自身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与发展需求,自主申报研讨主题并设计课例。提前一周经由学科教研组向教育科研部提交申请。教科研部则针对性邀请校内外专家或骨干教师进行现场听评课,开展深度研讨与专业引领。这一机制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内生动力,推动专业成长切实转化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集团采用“驻校视导”与“内外联动”相结合的策略,全面深化各校区的教学管理与教师发展工作。教研员们深入一线课堂,对课堂教学实施、常规管理细节、作业设计与批改等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的评估与反馈。深入一线的教研员分享道:“只有真正驻校蹲点,才能捕捉到日常教学的‘真问题’,我们的指导建议才能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而接受视导的一线教师也反馈:“起初难免紧张,但专家们细致专业的诊断和建设性的改进意见,确实帮助我发现了平时忽略的盲点,收获远超预期。”这有力深化了对各校区教学管理与教师发展的精准支持,推动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在御小,教师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学校为每位有特长、有想法的老师都提供了足够的展现空间,扎染工坊、人工智能社团……如今,学校已形成“立格(德育课程)、守格(基础课程)、破格(融合课程)、升格(特色课程)、创格(科学课程)、微格(微型课程)”等六格组成的“格课程”课程体系,仅特色社团就有200 余个,每个课程背后都有一位充满热情的创造者。
这种赋能带来的是肉眼可见的成长:近五年,教师中省市区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占比达24%,年轻教师从入职到获评市级骨干的平均周期缩短至4年。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成长直接反哺学生——他们将前沿的教学理念、创新的课堂设计带回日常教学,枯燥的公式变成了探索的谜题,抽象的概念化作了生动的实验,孩子们眼中的知识便有了不一样的光芒。
四、集团化破局
从“单点优质”到“群星闪耀”的生态构建
2023年教育集团成立大会上,魏展利校长的发言掷地有声:“我们要让每个校区都成为优质教育的发光体。”这句承诺背后,是“1+2+3+4”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精密设计——以总校区为“一体”,各分校为“两翼”,通过“三举措四主线”破解同质化难题,构建起“和而不同”的教育生态。
支撑这一生态的关键是“条包块管、权责明晰”的高效管理体制,核心是“八条十块”的协同治理架构。“八条”指集团教学指导中心、德育指导中心、行政协调中心、教育科研部、人力资源部、宣传教育部、招生服务部、现代教育技术部;“十块”则包括御锦城总校、第一分校、第二分校,启源校区小学部、初中部,咸阳经开校区小学部、初中部,广运潭校区小学部、初中部以及世博园校区。
在这一体系中,“条”的职责聚焦战略引领与专业赋能,负责集团层面的宏观政策制定、标准规范统一、关键资源配置与核心流程优化。通过实施“点对点”精准结对帮扶、系统性实务培训及常态化督导评估,有效强化了对各校区工作的前瞻性指导与过程性把控,有力保障了集团重大战略部署和重点工作的高质量推进与整体效能提升。“块”的使命则在于立足实际、自主发展与特色创生。各校区/学部在集团“条线”提供的宏观框架与专业支持下,全面承担本区域/学段日常运营的主体责任。其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发挥贴近一线的优势,精准把握自身发展需求与区域特点,在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发展管理、校园文化塑造、资源配置优化等关键领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形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办学实践,实现集团统一要求下的百花齐放与内涵式发展。
集团还建立了“教研抓总、教学分层”的机制:每周的集团大教研确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各校区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差异化方案,看似不同的特色背后,是“培养完整的人”这一共同理念的落地。数据最能说明成效:近五年,集团学生在市级以上科创竞赛获奖327项,艺术展演获省级奖项45项,体质健康达标率98%以上——这不仅是数字的积累,更是质量提升的硬指标。

站在十年节点回望,御小的蝶变密码藏在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里,也化作校长对老师的那句“放手去做,我来兜底”的话语里,于是,优质教育便有了最温暖的模样。
下一个十年,他们已锚定新目标:从“质量提升”到“生命成长”,让每个孩子在开放式场域中舒展个性,让每个教师在创造性工作中实现价值,让每个家庭在共同体建设中收获成长。这所学校早已超越了物理意义的扩张,正在用质量书写着属于未来的教育传奇——而这,或许正是“新优质学校”最动人的模样:它不仅是家门口的好学校,更是一个让教育理想照进现实的地方。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 |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