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望子成龙,不如陪他成长

发布时间:2025-07-05 20:02:51

本文作者:小古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亲爹亲妈,开局就把你当成清北预备役。

你一出生,别人都在恭喜“恭喜恭喜,小王家有喜啦”,只有你爸妈,嘴上喊着喜得贵子,心里算盘却在打——“三岁识字,五岁奥数,初中竞赛,高中保送。”

你说你只想在阳台吹个风,他们已经开始在网上预定《小升初全家动员策略》。

你说你喜欢画画,他们默默给你报了数学思维夏令营。他们嘴上说“顺其自然”,手里却拿着“2025中考升学地图”,贴在了冰箱门上,用磁铁按住了你和整个青春期。

图片来源:互联网

比如我小时候,有一次考了全班第六,我妈拿成绩单的手都在抖:“别人家的孩子也不是三头六臂啊,为什么你不行?”

我没说话,我只是低头看着试卷上那个鲜红的“89”,陷入沉思:妈的,89和90,只差一分,差点就能提前过个年。

后来我才明白,在家长眼里,89不是分数,是耻辱;而90也不是荣耀,而是“离满分就差那么一点,怎么不再努力一下?”

所以说教育,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孩子们一边奔跑,一边扭头看看观众席上,爸妈拿着望远镜,嘴里喊着“加油”,心里全是“你怎么又没超车”。

父母的期望,是孩子最大的动力,也是最重的负担。

过低的期望,孩子容易佛系;适中的期待,孩子可能自驱;一旦越界——直接从孩子的头顶压下来,那不是教育,那是家庭版的“内卷地狱”。

其实在现实中,我们从来不缺努力的孩子,只是缺少懂得“怎么合理期待”的大人。

图片来源:互联网

第一类:低期待家庭

关键词:你爱咋学就咋学,反正不是亲生的那种佛系。

这种家庭,大多活在一种“孩子开心最重要”的幻觉里。成绩?无所谓;未来?顺其自然;考试?不是人生的全部。

但现实往往啪啪打脸——孩子从小没人引导,到最后连“开心”都不会了。

我有个小学同学,小时候特别幸福,放学从来不补课,周末睡到自然醒。他妈是幼儿园老师,信奉“快乐成长第一”。

每次考试,别人家开家长会,他妈在看剧;别人刷题,他在玩泥巴。

后来高考,他考了个大专,居然很开心:“太好了,不用出省还能读大学!”直到入学报到那天,室友一个个自我介绍:“我是复读三年考进来的”“我是全县理科状元”,他才意识到:原来大家都在偷偷加速,只有他一个人在原地画圈圈。

他妈后来也反思了:“我是不是把快乐教育,教成了快乐摆烂?”

我初中有个同学,爹妈从不管学习,唯一的要求是“别打架,别染头”。

他每天晚上打游戏到凌晨两点,第二天顶着熊猫眼睡着听课。他爸还安慰他:“不学习也没关系,做厨子也挺好。”他高考那年果然“超常发挥”,分数线都没摸着。

他爸妈吓坏了:“我们没逼你,是你自己不争气。”

他幽幽地回了句:“你们从小就告诉我没关系,现在怪我当了真?”

图片来源:互联网

第二类:中期待家庭

关键词:精准控温,科学拔苗。

医生、教师、公务员常见群体。他们懂得“期望要踩点给”,就像火锅调味,要的就是刚刚好。既不让孩子吃素鸡娃焦虑症,也不让他沉迷咸鱼哲学。

这种家庭,看似不紧不慢,实则暗藏精算思维。

我表姐是医生,她对她儿子特别有一套。五年级开始,她每周定一个“挑战目标”——不是超纲,是略高于课内的难度。考得好,奖励一场电影;考差了,也不骂,陪他复盘错题。孩子从不补课,却年年拿奖。

有次我问她:“你怎么做到的?”

她笑得贼自信:“你们那些培训班讲的,不就是我自己初中讲过的吗?”后来她儿子考上重点高中,她才松口气:“教育就像喂猪,太肥容易死,太瘦又卖不上价,得精养。”

我朋友是高中老师,他跟儿子有个“不争吵协议”:一切靠协商,每月一次家庭学习例会。他孩子成绩中上,但特别懂事。有次考试没发挥好,他爸语气平静地说:“这次失误不代表你不行,但也提醒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结果孩子比谁都紧张,自己列了学习计划。

后来我调侃他:“你家是自带班主任功能吗?”他笑:“班主任才不敢这么理性说话,一说就挨怼。”

图片来源:互联网

第三类:高期待家庭

关键词:高强度鸡娃,高风险内耗,高频率翻车。

典型特征:孩子还没长牙,父母已经准备高考资料;三岁不背诗,五岁不能写三角函数的,统统归类为“教育失败”。

可以说,这种家庭不是在培养人,是在养项目经理,按KPI推进人生。

我隔壁的叔叔,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就全套安排:每天英语30分钟、钢琴1小时、围棋2段冲3段、周末还要学编程。有次他家儿子生日,我听到他说:“爸,我想请两个同学来玩。”

结果他爸回:“你明年期末要是能进全年级前十,就可以。”生日愿望要用努力换,孩子当场脸垮了。

现在呢?

孩子高一了,成绩从年级前50掉到倒数20,天天失眠厌学,见人就烦,连吃饭都不说话。

他爸还在那儿琢磨:“是不是补课机构不够卷?”

我表弟家长特别夸张,他小升初那年报了13个培训班,假期被安排得比高三还满。

有天中午他实在扛不住,在课桌上趴着小声说:“我不想再学了。”他爸居然当着亲戚的面怼他:“你以为人生是给你躺平的吗?”结果孩子一晚上没睡,第二天考试直接崩了,题都看不进去。

他爸不理解:“你都学了这么多,怎么还考不好?”我忍不住在旁边叹气:“你把人榨成干电池了,还指望他给你供电?”

图片来源:互联网

实际上,解决焦虑的方式,是尊重成长的节奏感。

因为教育,从来不是一场急功近利的竞赛,而是一场持续拉扯的长跑。

五分的能力,不代表不能慢慢拓宽成六分、七分的空间,但前提是脚下有路,眼里有光,身后有理解,而不是永远有个拿着“爸妈专属望远镜”的灵魂质问:“你怎么还没跑到终点?”

所以,给孩子一个喘息的机会,也许他能跑得更远。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是那些把孩子捧到天上,也不是把孩子压到地上,而是能站在旁边,默默递水、喊加油、偶尔拦一下他乱闯红灯的那种人。

教育不是控制,而是陪伴;不是打鸡血,而是种太阳。

别再用你没实现的梦,把孩子推向深渊;他不是你投胎失败的补偿品,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孩,有点懒,有点傻,但愿意努力,也值得被喜欢。

因此,父母的目光应该是灯塔,不是探照灯;孩子的成长应该是探索,不是项目进度条。

如果你真的爱他,就不要总用“我为你好”的名义,替他活掉整个人生。松手,可能才是真正的托举;沉默,反而成全了理解。

毕竟,平凡本身不可耻,真正可怕的是:

他努力了,却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