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要让学生去思考一些大问题

发布时间:2025-07-06 10:02:46

本文作者:小古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我认为,十七八岁的学生就得狂一些,就得写出些大气磅礴的话来,就得去碰一下中老年人“不敢碰”的问题,因为如果他们在这个年龄不敢于去想,那以后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永远像牛一样被人牵着走路,二是到了老年幡然醒悟而悔之莫及。

作者 | 王栋生(吴非)

高考结束,又一届学生走进了大学。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孩子,大家都如释重负。

然而我依旧忧心忡忡。我觉得,语文教育的任务完成得并不好。2011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拒绝平庸”,这个用意当然是积极的,可是当今之世,怎样才能让一名高中生“拒绝平庸”呢?在应试的影响下,在学校“考取名校比例高”的宣传下,在教师从入职开始就搞“排名次”的重压下,在家长拼命灌输“成功意识”的威逼下,在学生之间竞争多于合作的氛围下,你让学生从哪里入手“拒绝平庸”?

青年富有思想生机,他们没有束缚,没有桎梏,没有所谓的历史积淀,也没有所谓的阅历,所以他们能像孩童一样说出“皇帝其实什么也没穿”。很多重要的假设和创新,都是青年提出来的,或是杰出人物在青年时代思考出来的。他们不怕失败,除了一腔热忱,他们一无所有,因此也不怕失去什么。很多先贤能在学生时代就发表卓越见解,这方面有许多例子,我们的教师知道的应当比学生更多。

在和学生的接触中,我经常感到,那些关注国计民生、能思考一些大问题的学生,思维品质往往胜过教师。他们的作文,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他们看重的是真实思想的表达,而根本不在乎分数。

这种自由的思想,正是振兴民族的希望所在。

国计民生,当然应当去关心;考试制度,当然可以质疑;世界事件,当然可以依靠相关知识背景去分析。世事纷繁,要会剥茧抽丝;不平则鸣,也要有原则和智慧……这些,也是青年的学习任务。还需要指出的是,“想大问题”和“做小事情”并不矛盾。

如果不准思考,那学写作做什么?

现在的应试教学,真的既能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也能让学生不读圣贤书。因为如果读了圣贤书,肯定也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这难道不是人所皆知的常识吗?这不正是要“语重心长”“谆谆教导”的吗?怎么一到具体问题上,全都弃之一边?这种“教育”岂不是“伪教育”?

中国人怎么能不知道中国的事?

应试教育很难培养合格的国民。教育要培养有思想的一代人,否则民族很难振兴。让学生只死记课本知识,只接受一定渠道的教育,不让他们自觉地了解、讨论国家大事,反对他们关注民生,反对他们探讨大问题,是对民族未来不负责的态度。我们也看到,一些学生在发议论时,很像某种格式化的话语方式,这并不能证明中学生写不好议论文,只能证明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重大缺陷,需要寻找解决的途径,加强议论文写作教学,也正说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正确的,需要认真对待。

认为学生写不好议论文就可以不让他们写,进而不教,这种观点不值一驳。当然,我们也看到,相当多的教师,包括高校教师甚至一些学者,也像是不会发表议论。很多教授在正式场合,即使有心里话也不会(或不敢)表达,很多常识性的话也不敢直言。是他们没有见解吗?应当未必。

我工作的这所学校原来是中央大学附属中学。1932年,中央大学复校时,罗家伦在原来的校训“诚朴”后面加了两个字,变为“诚朴雄伟”。我的学生读到这则材料非常感奋。我认为,十七八岁的学生就得狂一些,就得写出些大气磅礴的话来,就得去碰一下中老年人“不敢碰”的问题,因为如果他们在这个年龄不敢于去想,那以后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永远像牛一样被人牵着走路,二是到了老年幡然醒悟而悔之莫及。

青少年如果在这个时段也不敢直面问题,以后注定是平庸之辈。因为他不敢直面问题,也就丧失了思考的动力,也就不可能培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他很可能从此成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因为没有主见,在困难面前也就不会有什么办法。无能虽然不一定腐败,但无能一定会导致落后。

青少年的视野应当广阔一些。我在批评一些学生的小气时举过一些例子。比如,我曾以“智子疑邻”为话题要求学生作文,有一位高三考生写“二模的时候,我一块心爱的橡皮不见了”,便怀疑是同学偷的,于是疑神疑鬼,情绪大坏,并试图报复。后来那块“心爱的橡皮”又在家找到了,于是这个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如何如何。——高中生写出这样的文字,不是幼稚,是丢脸,很可耻。

这个年龄的学生有兴趣也有能力思考大一些的问题。在这方面,一些国家的做法应当引起我国教育界的思考。

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分文科、理科、经济社会科,各科的作文考试都是三题选一,三题中均有一题为名著解说。

其2010年毕业会考的题目有:“对于真理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为了给自己一个未来,是否应该忘记过去?”(文科)“艺术是否可能避免(不要)规则?”“快乐取决于我们吗?”(理科)“某些科学真理是不是有可能是危险的?”“历史学家的作用是否是评判?”(经济社会科)——从这些题目上可以看出,考查的都是议论能力。

也许有人认为欧洲教育基础好,没有可比性,那就再看2007年的新加坡高考作文题(任选一题):

1. 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

2. 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请评论。

3. 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还要学习它?

4. 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

5. 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有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

6. 全球变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

7. 外国人给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吗?

8. 现代社会里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到底是不是一个实际的追求?

9. 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

10. 电脑游戏到底是一个多健康的追求?

11.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

12. 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这12道作文题涵盖学生必须接触的社会政治、人文、自然科学和艺术等领域,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独立见解。这些命题都来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名受过高中教育的青年对这些问题都应当有所思考,同时,这样的命题思路显示的是母语教育的基本要求。记得我在语文课上展示这些题目时,学生极感兴趣,有的还很兴奋。如果说我所在的学校生源较好,那不少所谓“薄弱学校”的老师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和学生一同讨论,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因为这样的作文题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更符合母语课程的教学要求。

不要低估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我在北方一所名校访问,和一群高一学生交流。有位学生说:“我最大的痛苦在于,人们明明知道一件事是错误的,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可是所有人都不敢点破,都装作很努力的样子认真去做。虽然这件事没有价值,可是因为有利益诱惑,于是校长、老师和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这样……我感到孤独。”这名学生流着泪说这番话时,她的校长、老师和同学就站在一边,大家都为她的话感动。为什么一些学生会有苦闷和孤独感,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已经走在了一般人前面,他们已经觉醒,有理智,具备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如他们,就很难成为他们的“范”。

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学生最重要的写作资源来自他的个人生活,来自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见解也许不成熟,也许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这是他的学习过程,是经过他自己的思考产生的结果,而不是鹦鹉学舌似的复制别人的话语。如果仅仅因为学生“写不好议论文”就让他放弃对问题的思考,就让他去编造那些虚假可笑的故事,就让他去学习无病呻吟地抒情,就让他去追求虚幻无聊的表达形式,以此暗示他贬低自我,让他变得孱弱无能,最终只能培养出一批没有思想、没有自尊、只知跪在地上听指示和师训的精神侏儒……

法国学者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批评某类学生:“从小学直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他的判断力和个人主动性从来派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有这样的学生存在,是教师的失败;有这样的风气存在,是教育的失败。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王栋生(吴非)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内容有部分删减。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源创图书

编辑 | 白衣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