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这一学科始终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保持教材与学科的最新进展同步至关重要,这也是在第三版出版五年后推出第四版的一个有力理由。此外,事后回顾,第三版的部分内容仍有改进空间,这既可以通过更新部分内容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增加对一些发展迅速的领域(如数字地形模型的应用、生物地貌学、海底地貌学、长期地貌学以及人类活动与地貌学的关系,包括地质保护和地质遗产)的进一步讨论来实现。我还决定尽可能地加入一些有影响力地貌学家的照片,最好是他们在“野外”的照片,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他们地貌学理论的灵感来源。
在第二版和第三版之间,本书进行了重大的结构调整。这些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主题的覆盖顺序,使全书的结构更加紧密、逻辑更加清晰,以至于我认为在这一版中无需再进行此类性质的进一步调整。
威廉·莫里斯·戴维斯(William Morris Davis,1850—1934)是美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地貌学家,被誉为“美国地理学之父”和“地貌学之父”。他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一个贵格会家庭,186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次年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戴维斯曾在阿根廷科尔多瓦的气象站工作三年,后回到哈佛大学任教,1878年成为哈佛大学自然地理学讲师,1885年晋升为全职教授,直至1912年退休。他还曾担任美国地质学会主席、美国地理学会主席,并是美国地理学者协会的创立者之一。
主要贡献
侵蚀循环理论(Geomorphic Cycle Theory)
戴维斯最具影响力的贡献是提出侵蚀循环理论,这一理论于1884年首次提出,并在1889年发表的《宾夕法尼亚的河流和河谷》一文中系统阐述。该理论将地貌的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幼年期(youth)、成熟期(maturity)和老年期(old age)。在幼年期,河流快速下切,形成陡峭的山坡;成熟期时,河流逐渐拓宽河谷,形成更复杂的排水系统;老年期则表现为低矮的缓坡丘陵,最终形成准平原(peneplain)。这一理论为理解地貌的演变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成为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地貌学的学科奠基
戴维斯推动了地理学从描述性学科向科学化、系统化的转变,奠定了地貌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基础。他强调通过地图分析、实地考察和定量方法进行地理研究,推动了地理学的科学化进程。此外,他还创办了美国地理学者协会,并担任其首任主席。
广泛的研究与著作
戴维斯一生发表了超过500篇学术作品,涵盖气象学、地貌学和地理学等多个领域。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自然地理学》(1898年)、《地理学论文集》(1909年)和《珊瑚礁问题》(1928年)。他还对美国东西部地区的地貌发育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珊瑚礁的成因等问题。
理论的局限与影响
尽管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在地貌学发展初期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理论也受到一些批评。该理论被认为过于简化了复杂的地质过程,忽略了构造活动和生态因素对地貌演变的影响。然而,戴维斯的理论为后来的地貌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框架,其对地貌学学科的奠基作用不可忽视。
戴维斯的学术生涯和理论贡献不仅推动了地貌学的发展,还对地理学的整体研究方法和学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他在地理学和地貌学领域的不朽地位。

地貌学,一部传世经典著作!

对利比亚西部的黎波里塔尼亚地区一个山谷的地貌历史的示意图重建

在生长型板块边界处从软流圈获取物质,而软流圈本身则由来自下伏中地幔的上升物质补给。它以冷却的、相对坚硬的岩石形式从大洋中脊轴部侧向迁移。随后,在消亡型板块边界处,它将物质重新归还至软流圈和中地幔。

两种主要的亚型是旋转滑动和水平滑动。旋转滑动,亦称坍塌,通常发生在低至中等含水量条件下,沿着凹形剪切面发生,且最常见于厚层、均质的物质,如黏土。

河流是塑造地球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之一,其对地貌的影响贯穿于河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源头到入海口,从上游的侵蚀到下游的堆积,河流在塑造地表形态方面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

陆地地貌系统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各种形态和结构的地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自然系统。它涵盖了从宏观的大地貌单元(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到微观的地貌形态(如河谷、沙丘、石林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演化过程。

侵蚀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关键外力过程之一,它通过风力、水流、冰川、波浪以及重力等多种自然力量,对岩石和土壤进行剥离、搬运和磨蚀,从而深刻影响着陆地地貌的形态和演化。



海浪对地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两个方面,塑造了丰富多样的海岸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等)在水的溶蚀作用下,经过漫长地质时期形成的独特地表和地下地貌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