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理解”不了自己的文章?我们的阅读理解过分解读再次被质疑

发布时间:2025-07-06 15:02:52

本文作者:小古

新课改提倡大语文,很多专家更是把语文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阅读理解成了这两年卷纸上的宠儿,不但语文试卷上大搞阅读理解,连数学、物理这些理科也开始搞阅读理解,题目越出越长,问题越来越刁钻。

但是对于阅读理解的答案一直是有争议的,为什么我们的阅读理解要有标准答案呢?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为什么我们不允许多种阅读理解答案的存在呢?近日,青年作家王彤发帖称,自己的一篇文章被选为某地初二期末考试的试题,但是试题中的一道选择题自己也做错了,另外三道主观的题,自己答的也不够全面。

我们来看看:

图片来源:互联网

据她自己说,她在做题时第一个排除的答案,没想到是正确答案。其实作者理解不了自己的文章,这种现象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作家周国平曾说过:“我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数还不如学生。”。对此网友的回复也相当有意思,有网友说:以后出题不出活着的人的文章或者书就行了,免得大家都尴尬。

我们的阅读理解答案连原作者都无法答出来,到底是我们的阅读理解答案有问题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问题,对此网友也是争议不断。

我们看看网友的观点:

图片来源:互联网

第一:红学的产生其实就是对标准答案最好的否定,语文阅读理解真的不应该有标准答案。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很多专家在研究《红楼梦》,简称红学,每位专家研究出来的成果都不一样,大家对其中某些章节或者人物的理解都不一样,这从一个方面也说明,阅读理解是不应该有标准答案的,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答案就不同。

但是看看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标准答案,以至于现在很多辅导机构都总结出了阅读理解的解答模式,如何解答才能得高分。说白了就是要揣摩出题人的意思,而不是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一篇文章,一个人物,每个人的解读可能都不太一样,标准答案其实就是在限制学生的思维,你们必须这么答,这么理解,否则就没有分数。

现在是大语文时代,阅读理解充斥我们的每一学科,如果还有标准答案,只能越来越限制学生的思维,更别谈培养什么创新思维了!

图片来源:互联网

第二:过分解读是当下语文阅读存在的最大问题,很多语文老师也做不对当下的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当然可以有,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好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他们的理解可能不同,但不影响他们对文章的喜爱。但是我们的阅读理解真的过于霸道了,不但有参考答案,而且执着于对一些细节的追究。

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的阅读理解中经常让学生解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但后来朱自清亲自解释说,那几天和老婆吵架,心情郁闷自我调节,出去散步后写的文章。还有某地高考试卷,有一道阅读理解题是“鱼眼里一丝诡异的光指的是什么?”后来文章作者说放了一张鱼的表情包,解释说这就是鱼眼里诡异的光。这一切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对文章过于解读了,作者没有在意的细节我们反而细细追究,很多语句本身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是我们的阅读理解赋予它们过于深刻的含义了。

过于解读,单一解读是当下语文理解的最大问题,也是当下学生语文素养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

图片来源:互联网

任何一篇文章让不同的人读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这是正常的。如果大家的理解都一样,反而是最不正常的。但是现在的阅读理解就是如此,要让所有学生用同一种理解来解读一篇文章,这本身就是非常荒唐的。现在很多语文老师没有答案都不敢讲阅读理解题,没有答案都不会批改语文试卷,试问这是老师的问题还是试卷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大家对此怎么看?也分享一下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