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聚焦前沿研究,到加速成果转化,从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形成,到“科技出海”,上海正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在张江的这个实验室里,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涵和她的研究团队正在测试的这种涂刷材料,可以帮助建筑“散热”。据测算,在低纬度地区,这种涂料每年可让每平方米屋顶减排二氧化碳10吨,减少用电20度。

这种材料的设计方案,源于周涵带领团队构建的一个热辐射超材料逆向设计AI模型。周涵介绍, 一旦这个算法形成,之后只需要输入光谱的特性,算法就能自动生成出想要的方案,用时仅三个月。这是传统的是“试错法”望尘莫及的,因为“试错法”需要10的37次方年,简直是天文数字。
这一成果作为在AI与材料领域交叉学科的重大原创突破,7月2日登上了全球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引发业内高度关注。

实验室所在的上海交大张江高等研究院,是一个交叉学科研究机构,成立不到三年,77个研究团队聚焦变革性、颠覆性、引领性的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攻坚克难,成果不断涌现。

上海交大张江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田长麟欣喜地说,今年前几个月他们大概有三到四篇文章登上《自然》《科学》《细胞》等顶级期刊,接下来他们希望在不同学科老师的交叉研究、相互促进下能够产生新的增长点。

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李逸舟也感慨,因为园区附近还有上海光源这样的大科学装置,如今都强调“组团式科研”,在高校与张江共建的创新生态下,他相信未来几年内就会产生成果“井喷式”涌现的盛况。

张江的创新生态和集聚效应,还带来了从实验室到增长极的跃升。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4年来市值超千亿,冲出上市企业约30家。其中,之江生物已成长为国内分子诊断试剂生产的龙头企业,在最近四次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成为全球唯一一家4次都获得世卫组织认证并被列入官方采购名录的企业。

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俊斌说,他们的猴痘快速诊断产品被世卫组织免费发放到全球30多个国家,而他们的产品也已经出口到150多个国家。

就在这个周末,企业还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他们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原生物和生物安全研究技术国际培训班”的学员,培训期间特意来到企业学习考察。他们中一些来自欠发达国家,希望能将在这里获得的高水平实操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也表示,这些研究和学术交流彰显了中国的大国的影响力,希望能够借助上海的科技成果提升全球的传染病防控能力,保障人类健康。

从产品出海,到科技出海,上海着眼全球创新策源,其成果不仅驱动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看看新闻记者: 朱齐越 林羡德
编辑: 张蕴昆
责编: 董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