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不配选科,努力等于白卷

发布时间:2025-07-07 00:02:48

本文作者:小古

有人说,选物化生的学生,天生就带光环,像学校食堂的荷包蛋,总是被一抢而空。

但我总觉得,把孩子的未来寄托在三个字母组合上,未免有点像买彩票,不同的是,中奖的是清北,没中奖的是“没被赋到好分”的你。

有一次,我在办公室午休,听见旁边家长群开会一样地争论——“我们家小孩必须选物化生!那是牛娃标配!”

另一个不甘示弱:“不选物理都不配做人!”

听得我一个打嗝,把嘴里的馒头喷了老远。还没等我嚼完,就有人开始拿清北招生数据背书,情绪激动得像要现场申请高考复读。

热闹是真热闹,思路也是真混乱。

没人问一句:选物化生的孩子,一定更聪明吗?

实际上,聪明不是看谁背得快、算得准,而是看谁知道“怎么花力气”和“何时别硬上”。很多人选物化生,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盲从、误判和自嗨。

你说选物化生才是聪明的选择,我信。

但你说所有聪明的孩子都选物化生,那我可不信。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一、聪明≠选物化生,选物化生≠全是聪明人

考卷上那道压轴大题,一半学霸一眼秒杀,一半人看着像甲骨文。

结果同样选物化生,但心态天差地别——一个边吃泡面边做题,一个边做题边吃泡面盖头。

我高一那年,一个学霸同桌,考前从不复习,考后还能帮我改错题。

班主任一脸宠溺:“他啊,选物化生稳进清北!”结果高考前他神隐三个月,最后报了中传广播主持。问原因,他说:

“早就腻了三角函数和氨基酸链,还是喜欢拿话筒胡说八道。”

另一个是我初中玩得好的哥们,打游戏快准狠,但数学永远不及格。

结果他爸妈咬牙送他进物化生重点班,说是“理科能培养逻辑思维”。后来人没培养出逻辑,倒是被生物课本逼出了幽门螺杆菌。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因此,物化生是聪明孩子的主战场,也容易变成“成绩中下学生的黑洞”,硬着头皮学,最后头皮糠了一地。三门学科全靠积累,偶然性小,选它的前提是你得“稳定强悍”。

如果只是“偶尔神勇”,基本就进了“陪跑组”。

有个女生,文科特牛,背书如吃瓜,一本书读三遍能复述出大纲结构。

她爸妈非要她走物化生,说“女娃娃也要有点理性思维”,结果化学一出实验题她崩溃大哭,感叹:“我不明白CuSO₄·5H₂O为啥会背叛我。”

隔壁班男生,高一开学选了物化生,信心满满说:“要成为清北的男人!”

结果高三他坐在生物实验室,一脸憔悴:“我现在只想成为一个不再复习有丝分裂的男人。”

图片来源:互联网

二、中等生选物化生,是为了离学霸近一点

中等生最怕的,不是比不过学霸,是连“被赋分”都抢不过文科生。

不少人觉得:“反正我文科背不动,不如去做题。”听起来很合理,实际上等于拿“记忆力差”去赌“逻辑能力强”。

不是不可以赌,是你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底牌。

我同桌选物化生时说:“我不想背政治和历史,太烦了。”

我看了他一眼,没说话,心想:“那你愿意写错十套电场题再做一遍?”结果高考完他感慨:“早知道还是背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当。”

物化生的赋分,是理性与血泪交融的艺术,既不靠蒙,也不靠编,靠的是“题海中站稳不晃”。

赋分是拼强者之间的差距,而不是拼谁混得更惨。

换句话说,中等生选物化生,是去战场抢装备,最后被人拿M416打成筛子,还以为是系统bug。

有个男生选了物理和化学,天天埋头刷题,做着做着开始怀疑人生。他说:“我以前以为我不爱背书,其实只是没见过不会做题带来的绝望。”

另一个女娃娃,爸妈送她进理科班,说“不让你被文科洗脑”。

她本来历史地理政治门门98,结果进了理科班开始学电场、电势、电势差,最后每天都在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我是天选之子,我能搞懂磁感线!”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三、物化生对学霸是跳板,对普通人是拦路虎

很多人没意识到,性别选择差异背后,其实藏着高考和就业市场的“性别不平等”默契。

理工类专业重实操、重数理、重抗压,毕业直接对接工程、计算、制造等行业——这些行业从招聘门槛、体能要求、发展路径,都更偏向男性。

而女生在这些领域,往往需要花更大力气才能得到“平等的尊重”,说白了就是“用985努力换别人一本学历的待遇”。

男生选物化生,是为了对接工程、计算机、航空、机械、金融、AI等硬核专业;女生选物化生,如果不是理科尖子,很可能被困在“就业不够友好、选项不够多”的边缘专业。

有些家庭识破了这一点,干脆给女儿选文科,目标清晰:打不过理工男,就换个赛道开卷。没想到,政史地文综背得飞起,反而拿了全班第一。

走了“差异化路线”,成功逆袭。

一位家长给女儿选了物化生,说“我们家姑娘不怕理工科的挑战”,结果高三的时候女孩天天躲在洗手间偷偷掉眼泪。

后来转政史地,一下子成了学校“文科女神”,她妈哭着说:“我女儿终于又会笑了。”

某男生选文科,天天被群嘲“你不配当男人”。后来他凭借历史和地理成了学校文科状元,进了人大国际关系学院。

毕业那年,他在校友会上说:

“当年没选物理,是我这辈子做得最清醒的一件事。”

图片来源:互联网

所以说,天赋不配选科,努力等于白卷。

不选物化生不是失败,选了物化生也不等于高人一等。

真正聪明的选择,不是盯着数据和风向,而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你的能力在哪?你的目标在哪?你能承担的代价有多大?有没有退路?有没有情绪兜底?

因为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和物理死磕,也不是所有父母都能承受学不动的代价。有人在理综里找到力量,有人在文综里活出光芒——关键是,找对赛道,不要硬装赛车手。

选科是一次人生小型分岔,不是终局决定。如果实在拿不准,不如问问自己:是我想做学霸,还是我想过得轻松一点,再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

一句话:物化生不是救命稻草,更不是智商税。是照妖镜也是照明灯,照出的是你自己心里真正的“想”和“能”。

光靠聪明不够,得看方向、节奏和跑法。

否则选来选去,不过是换个姿势在原地打转。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