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学院城建学部2021级工程造价专业
武嘉辉和李照绪
从同窗到考研战友
彼此扶持、共同成长
最终分别成功上岸长安大学土木水利专业和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专业

初入大学,同样来自河南的武嘉辉和李照绪因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迅速熟络。相似的乡音、相近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从日常琐事的分享,到对未来的憧憬,两人在相处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大三那年,武嘉辉在求职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民办本科学历在就业市场的劣势,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毅然决定踏上考研之路。李照绪则是大二暑假的工地实习,因工作环境和普通的就业环境也让他意识到提升学历的重要性。同时对文科的喜爱,促使他做出了跨专业考研的决定。

考研的道路布满荆棘,而他们选择携手同行。备考初期,两人便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李照绪决定跨考马克思主义专业,面对全新的专业知识,他每天早早来到图书馆外,反复研读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那些密密麻麻的专有名词、深奥复杂的理论阐述,常常让他陷入困惑与迷茫,甚至在背书时多次濒临崩溃。但他始终坚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背诵,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后来能够流畅地阐述观点,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无数的汗水。武嘉辉则在图书馆内专注于土木水利专业的学习。大量的专业课程、复杂的公式推导,让他常常学习到深夜。面对繁多的知识点和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他也曾感到疲惫和焦虑,但从未想过放弃。尽管专业不同,学习地点也有所差异,但两人始终相互陪伴、彼此鼓励。
每天清晨,武嘉辉都会准时叫醒赖床的李照绪,开启一天的学习之旅。学习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互补。李照绪凭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为武嘉辉梳理政治考点,传授“先搭建知识框架,再填充具体内容”的高效背诵方法。备考期间的日常点滴,成为他们珍贵的回忆。
一起吃饭时,武嘉辉会争分夺秒用手机APP刷单词;往返图书馆的路上,"你想好研究生要做什么课题了吗?"的提问此起彼伏,既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疲惫时最温暖的鼓励。当李照绪背书背到焦虑时,一抬头看到专注刷题的武嘉辉,便会重拾信心;而武嘉辉在学习疲惫想要放弃时,李照绪坚持不懈的努力又会激励他继续前行。夜晚回到宿舍,结束一天的学习后,他们偶尔会通过打游戏放松身心,躺在床上畅谈理想,这些短暂的放松时光,让他们在高强度的学习中得到喘息,也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情谊。
“一个人背书真的挺难熬的,有时候背得头晕脑胀,抬头看看四周,全是不认识的人,那种感觉又孤单又迷茫。但身边有武嘉辉就不一样了,累了、焦虑了,转头就能和他唠两句。记得有次我背马克思主义理论背到崩溃,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一抬头,看见他在图书馆里对着公式埋头演算,特别专注。那一刻突然就觉得,他都在咬牙坚持,我怎么能轻易放弃?这种不用开口的鼓励,比什么话都管用。”李照绪笑着补充道,“武嘉辉学起来就像上了发条,每次到饭点都沉浸在公式推导里浑然不觉,我得提前20分钟发消息提醒才把他‘拽’出图书馆。
正是他这份全身心投入的劲头,总是鼓励着我——连吃饭都顾不上的人都在拼命,我又有什么理由松懈呢?”而武嘉辉在面对复杂的工程力学难题时,窗外传来的朗朗读书声也让他重燃斗志。"有个并肩作战的伙伴太重要了,累了能互相打气,迷茫时有人拉一把。"武嘉辉感叹道。
这段从室友到“战友”的考研历程,不仅是他们追逐梦想的奋斗史,更是一段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珍贵回忆。他们用行动证明,在考研的道路上,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作战,再艰难的旅程也能充满希望与力量。
审核 |周洁 许佳仪
责编 | 高级记者 蔡海燕
| 武汉城市学院党委宣传部 融媒体中心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