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星期一)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中国加速推进脑机接口技术研发 助力医疗康复应用
中国科研机构正加大对脑机接口(BCI)技术的投入,多家企业研发的植入式设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香港大学研究团队指出,虽然中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惊人。
中国将脑机接口列为重点创新方向,科研资金持续涌入。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团队表示,中国完善的医疗体系和庞大人口为技术验证提供了独特优势。目前多个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NEO”无线设备通过气动手套帮助瘫痪患者恢复手部功能,目前已有20例成功植入案例。
在技术路线方面,不同团队选择了差异化发展路径。中国科学院团队采用神经形态芯片替代传统硅芯片,使设备更高效节能。
另一个团队则在大脑更深层进行了尝试。2024年7月,上海的神经外科医生为一名癫痫女性患者在大脑皮层表面植入了一套256探头的设备。经过两周训练后,这位患者能够通过由上海脑虎科技公司开发的脑机接口设备,实现社交应用操作和轮椅控制。
去年12月,该团队还为另一名患有癫痫且语言处理区存在肿瘤的女性患者植入了探头。受试者利用该设备,以每分钟50词、延迟100毫秒的速度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这是脑机接口技术首次实现普通话的实时解码。普通人的语速约为每分钟150词,因此“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今年6月,美国研究团队通过脑机接口系统,使一名男性能够实现实时说话甚至唱歌,延迟仅为10毫秒。该设备还能捕捉到说话者的语调和音高。
上海阶梯医疗科技公司开展的国内首个侵入式BCI临床试验取得突破,其64探头系统穿透大脑皮层,使受试者能够操作电脑游戏。研究团队表示,未来计划将BCI技术与智能轮椅、服务机器人等结合,这一应用方向有望成为中国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
目前所有试验成果均处于早期阶段,尚未经过同行评审,但初步数据已展现良好的应用前景。随着持续投入,中国有望在脑机接口医疗应用领域实现快速突破。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吸血蝙蝠“社交行为”成疫苗传播最佳渠道
吸血蝙蝠对拉丁美洲农民造成严重威胁,其叮咬不仅导致牲畜虚弱并引发感染,还可能传播致命狂犬病毒。科学家近期开发出一种创新方法,利用蝙蝠相互梳理毛发的习性,通过口服疫苗凝胶实现群体免疫。
在最近发表于bioRxiv预印本平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含狂犬疫苗的荧光标记凝胶涂抹于墨西哥某蝙蝠群落24只成员的背部。通过互舔毛发,疫苗在三天和七天后的检测中覆盖了群体的88%。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野生动物健康中心团队表示,这种无需注射的方法解决了野生蝙蝠接种难题。
吸血蝙蝠每年引发中南美洲约450起牲畜狂犬病疫情,损失达5000万美元。传统扑杀方式(如焚烧栖息地)会误伤益蝙蝠,而毒凝胶“杀蝠剂”效果有限且可能加速病毒扩散。相比之下,疫苗凝胶更安全高效。
气候变化和畜牧业扩张正推动吸血蝙蝠种群增长及北迁,其活动范围已接近美国南部边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专家认为,需扩大试验验证疫苗对蝙蝠生态的影响——若能提高蝙蝠存活率,可能反而导致种群扩张。
该技术还可推广至其他携带狂犬病毒的蝙蝠(美国90%人类狂犬病例与蝙蝠相关),甚至有望对抗威胁北美蝙蝠的白鼻综合征。研究团队已在小棕蝠中测试抗真菌疫苗,未来或通过同类方式传播。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听力损失背后的沉默危机:孤独、脑退化与死亡风险
听力损失不仅影响听觉能力,还可能改变人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美国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发表在《《美国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的一项新研究首次表明,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一种帮助重度听力损失患者感知声音的植入设备)能显著改善听力损失成年人的社交生活。
研究发现,使用听力设备的成年人社交更活跃,孤独感更低,而许多患者未得到治疗。未治疗的听力损失会导致沟通困难,使人们逐渐退出社交活动。此前研究显示,长期社交孤立会增加孤独、抑郁、认知衰退甚至痴呆的风险,并可能引发大脑炎症和结构变化。
该研究通过分析65项涉及5000多名参与者的数据发现,使用听力设备的人社交障碍感减少,在群体交流和嘈杂环境中沟通更自如,归属感增强,社交焦虑降低。其中,人工耳蜗使用者改善最明显,因其对重度听力损失的恢复效果更显著。
尽管研究未直接测量认知健康,但此前证据表明,治疗听力损失可能降低认知衰退风险。另一项2024年的研究还发现,使用助听器的听力损失成年人死亡风险降低近25%,提示听力健康与寿命存在关联。
这些发现强调了听力治疗对整体健康的重要性,鼓励更多人积极干预,并帮助临床医生更重视听力设备的综合益处。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科学奇迹:注射这种蛋白,小鼠寿命直接延长20%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INc-UAB)主导的国际研究发现,通过基因疗法提升小鼠体内Klotho蛋白(s-KL)水平,可延长其寿命15%-20%,并显著改善衰老过程中的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肌肉与骨密度下降,导致虚弱、跌倒及严重受伤风险增加,同时神经元退化会引发认知能力下降,并提高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该研究团队利用基因治疗载体改造小鼠细胞,使其分泌更多分泌型Klotho蛋白。实验显示,治疗组小鼠在相当于人类70岁的年龄阶段,肌肉力量、骨密度和认知能力均优于对照组。
研究还发现,Klotho蛋白治疗能促进肌肉纤维增粗、减少纤维化,并改善骨小梁结构,尤其对雌性小鼠的骨质疏松可能具有防护作用。此外,Klotho蛋白增强了海马体的神经元新生和免疫活性,表明其对认知功能具有潜在益处。
该疗法采用病毒载体递送技术,通过静脉注射使目标蛋白基因进入体细胞,同时结合脑部定向给药确保脑细胞也能产生Klotho蛋白。研究人员指出,现有载体技术已能实现静脉注射后抵达脑部,未来有望更安全地应用于临床。
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团队已申请多项专利,涵盖Klotho蛋白在治疗骨肌缺陷、认知障碍及延长寿命方面的应用。该成果为抗衰老研究提供了新方向,未来若能在递送技术上取得突破,有望显著提升人类健康寿命。(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