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学生有自己的主见和喜好,那么无论是家长的态度还是老师的想法,终归只能成为学生决策路上的一个参考,不会成为学生的主要决策依据。
而只有那些既没有主见,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的学生,才会对家长甚至是老师的建议格外看重,实际上从中考风流到高考选科,现在的孩子们已经逐渐有了自我决策的意识,他们也明白每一次决定都是在为人生接下来的发展埋下伏笔。
可是学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而一些老师却没有看清表象下的本质,甚至理所当然的认为,学生在自己这里上了三年的课,自己也当了三年的班主任,就有权利决定他们的志愿选择,可实际上,就连网友都明白——“人家孩子凭啥听你的?”

3名尖子生拒不选清北,班主任直接破防,解散群聊
其实看群名就能发现不对劲了,这个群聊的名字叫“清北团队合作群”,显然是在孩子们出分后不久,班主任老师就将这几名有希望冲刺清北的学生、以及招生办的老师们拉进了同一个群聊里。
而这样的操作是必然会影响孩子们的决策的,只不过现在的00后学生远比老师们想象中的更有主见,最终3名尖子生,其中两名是理科前三、一人是文科第6,无论老师怎么劝说,都拒不报考清北。

就因为这件事,这名老师在群内直接破防,大发雷霆第指责这3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听从学校和老师的建议,拒不报考清华北大,他肆意的宣泄自己的愤怒和失望,并且扬言威胁要解散这个所谓的“清北群聊”。
他还嘲讽地指责这三名学生没有在“绝对的利益”面前保持清醒,可笑的是,这些聊天记录被发到网上后,大家都一眼看出了谁才是在利益面前失去理智的人。

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无论怎么选择都没有错,理科前三名和文科第六名,这其中有一个人是选择了清北的,而其他三个人之所以没有选择清北,也只是不想报考清北的普通专业,进而选择了华五院校的热门专业。
这些学生的选择才是真正的保持清醒,意识到了清北光环远没有专业的优劣来得重要,往年也有不少学生,为了冲刺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学校选择了调剂,最终落到不喜欢的冷门专业后悔莫及。

可学生清晰的自我认知,在老师眼中却成了自私自利的表现,他们真的自私吗?其实不然,真正自私的是老师。
老师的角色是提供信息和建议,而不是操纵学生的选择
不少学校和地方政府都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如果学生考入清华或者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地方和学校都会给老师一笔不菲的奖金,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地方是政策激励,而学校则是为了升学历。

站在地方激励政策角度无可厚非,而学校这样做的方式,其实也是在变相地引诱老师,为了清北奖金不遗余力的干扰孩子们的选择,而每一个报考清北的数据,来年都会成为学校招生的有力噱头。
对于班主任来说,这几个学生已经不是学生了,而是行走的“奖金”,他本以为奖金即将到手,结果却又飞走了,这才有了破防的举动,可学生凭啥听你的?他们没有义务为了老师的奖金而牺牲自己的专业兴趣和未来发展。

换个角度来看,即便他们为了老师牺牲自我,又能得到什么呢?老师又不会为他们的今后发展负责,因为这种老师的眼里只有钱,哪里还能看得到学生的未来呢。
可想而知,这几名学生必然是遭到了老师不小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决定,他们值得点赞,不仅勇敢而且清醒,他们明白凭借自己的成绩,选择清北的一般专业远没有选择其他一流专业发展前景好,而他们所选择的一流院校,也能提供给他们不熟清北的教育资源,这才是真正明智的选择。

而反观这名老师,他显然无法区分学生利益与个人利益。作为班主任,他的责任应该是帮助学生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而不是强迫学生服务于教师或学校的利益,这种混淆是不专业的,甚至可以说是不道德的。
高考志愿填报是学生人生中的重要决策,应该基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兴趣和职业规划。外界的意见可以作为参考,但最终决定权应该掌握在学生和家长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提供信息和建议,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愿或为了个人利益而操纵学生选择。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