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马上放暑假了,我天天追着儿子连环问:“暑假想去哪玩?妈带你去呀。”
每次他都甩给我一句:“哪也不想去,呆家里就行。”
我无语:“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精彩的人生在他处,世界多美妙,你得走出去多看看……”
他头也不抬打断我:“停!外面有啥意思,搁家里躺着刷手机不香吗?”
一句话,气得我当场想揍他。
但话说回来,我这么些年的教育类书籍也不是白看的,很多书里都说了,一般情况下(不绝对),孩子出了问题,基本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我本来还不屑一顾,觉得孩子一出问题,就让父母自省,对父母也太苛刻了吧。
直到——
儿子说:“妈,你不也一放假,要么瘫床上,要么蹲厕所,一心刷手机嘛。”
我才突然反应过来,是呀,儿子现在的状态,不就是在模仿我的样子吗?
亏我总说自己懂多少养育道理,不曾想“医不自医”,我自己竟给儿子做了最坏的示范。
想起网上看到的一个现象:父母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养出来的孩子才不会排斥社交,性格也更自信大方。
这个现象,倒让我想起遇到过的三位家长:

孩子不会按照父母期待的样子成长
但会按照父母自己的样子生长
1、你的情绪,会“感染”你的孩子
家长A是位全职妈妈,我特别喜欢刷她的朋友圈。
她经常分享各种新学的美食,也会发一些“失败”作品,再配上一段让人忍俊不禁的自嘲。
家里养的小鱼在水草里追着玩;新买的桌布搭配上她自制的花瓶;给孩子新织的毛衣;费了好大功夫才养开花的植物……
每次看她的朋友圈,既觉得治愈,又会被她积极热爱生活的情绪感染。
而她的两个孩子,虽然不属于那种特别喜欢“出风头”的孩子,但性格大方,从不扭扭捏捏。
最让我们老师们喜欢的,是这俩孩子身上的那股“阳光劲”——
无论遇到什么难题,他们从不焦虑,会去积极应对、积极解决。
想起作家莫言回忆母亲时的一句话:
“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母亲的乐观,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父母的情绪,孩子是感受得到的。
父母积极面对生活的正面态度,也会成为孩子的情绪榜样。
就像这位妈妈,她没有那么多向外的社交,但她能向内求,自得其乐,依然可以给孩子正向的言传身教。
2、你的态度,会“影响”你的孩子
家长B是位职场妈妈。
与我呆在家里耍手机不同,她的休息时间过得丰富多彩,爬山、骑行、钓鱼、看书。
有次问她怎么有那么多精力,她反问我:
“你不觉得刷一天手机,会更累吗?”
还说:
“我不是非要折腾自己,而是我很享受这种充实的生活状态。
况且我对待空闲时间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
以前我也是一休息就闷家里。
后来发现,我女儿也是一放假就要玩手机、看电视,从不会主动去看书,也没啥兴趣爱好,更没啥特长。
我开始改变自己的状态,戒掉手机,多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或者在家看会儿书,总之做一点又轻松、又有兴趣的事。
没想到这种生活不仅让我的业余时间充实了不少,还带动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她现在一到周末,就说要跟我出去玩,有时还会主动约上好朋友。不再沉迷手机和电视……”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能量传染”,简单说就是,父母的能量状态,几乎会毫无保留地传染给孩子。
一个高能量的父母,不会养出低能量的孩子。
3、你的行为,会“改变”你的孩子
家长C是位奶奶。
听过一个说法,有些老人带的孩子,性格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因为溺爱,导致孩子的性格变得骄纵乖张;
要么因为和孩子情感互动太少,束缚太多,导致孩子会变得过分胆怯害羞。
可这位奶奶带的孩子,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怯场,和谁打招呼都利利索索,又有礼貌,性格还特乐观。
她奶奶说:
“我这孙子以前也胆子特小,一见到陌生人就缩到我后面,更别提主动找小朋友玩了。
但我当时没批评孩子,而是让他看我是怎么和别人打招呼的,比如遇到陌生人怎么称呼,和邻居见了面怎么寒暄……
这些我没有刻意教他做,而是直接展示给他。
我觉得孩子畏缩不自信,不是孩子性格的问题,而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社交的问题。
大人做好示范了,孩子就能从观察中去学习经验。”
有句话说,孩子的社交力,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在真实的互动中自然成长的。
三个家庭,三个不同的案例,但说的却是同一道理:
父母对孩子说再多的“你要胆子大些,你要主动些,你要……”,除了给孩子强化“他很胆小”“他不自信”外,基本没啥大用。
因为真正的社交力,是父母做好榜样,孩子有样学样。
或者说,父母对待生活的情绪、态度、行为,是孩子发展自己社交情绪、态度、行为的最好模板。


“别饿着肚子去超市”
虽然说了这么多“父母做榜样,孩子有方向”的道理。
但在真实的生活中,很少有父母能真正做到时刻高能量。
就像有句调侃的那样:当妈后才懂得,成年人的“电量”永远不够。
很多父母白天要么奔命于堆积如山的工作中,要么埋头进繁琐的家务里。
一有休息时间,还要赶去送娃、接娃、辅导学习,忙里偷闲,还得操心一日三餐、吃喝拉撒,顺便还要瞅瞅微信群,真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
所以这时候,大多数父母别说给孩子做榜样了,能把自己照顾好、不崩溃,就已经很不错了。
就像我自己,工作、副业、独自带娃,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瘫成狗。
这时候谁要是给我说:“你的能量太低了,你得给孩子做好榜样”,我肯定狠狠一记飞眼刀过去。
记得之前在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中,听过这样一句话:
“不要在肚子饿的时候去超市,你会买错东西。”
被生活拖得“能量不足”的父母,又何尝不是“饿着肚子的人”呢?
当父母“饿着肚子”时,面对孩子的问题,就会把原本不应该有的情绪带入进养育中,反而忘记教育的初心。
所以你会发现,当你自身能量不足时,再看到类似这篇文章标题——
“那些经常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重视孩子社交的家长,往往自己的生活也丰富多彩,孩子更是自信大方要给孩子做榜样”的内容时,就会出现本能的抗拒。
因为此时的你,已经陷入了这几种“负能量思维”:
1、为“理性化的好父母”的标准而焦虑
忽略自己只是个普通父母,会有情绪,会有不足的事实。
2、把养育问题“非黑即白化”
全盘否定自己在养育中的所有不温柔、不耐心、不积极态度和行为。
觉得孩子出现任何不符合“好孩子”的言行,就是没救了,有缺陷了。
3、只看到别的父母所展示的好的一面
忘记了“谁家锅底都有灰”,陷入“比较思维”。
4、被“羞耻感”绑架
把一些好的养育建议,当作对自己的隐性否定和指责,从而陷入自我怀疑。
养育,是一件没有完美答案,也没有标准模板的事。
别让自己“饿着肚子去超市”,因为容易用错养育方式。
想解决孩子的问题,父母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有专家曾做过一个社会学研究,提出很多中式家庭容易出现的现象:
1、大部分家庭,会把孩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对陪伴者的要求太高(尤其是妈妈),要求他们24小时对孩子全情投入,认为对孩子的关注越多,孩子就会越好;
3、认为孩子的成绩好不好,与父母的教育有紧密关系。
但其实在这种“高关注”“高集中”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的自我容易被牺牲,试错空间也会被压缩,探索欲会丧失。
而对孩子的主要照顾者父母而言,他们的个人空间,也会随之消失。
还会产生“对孩子陪伴不足”时的内疚感,以及“孩子不符合自己期待或世俗评价标准”时的焦虑感。
当付出和得到不能成正比时,父母就会委屈,就会用负能量的情绪激发出孩子的愤怒。
父母委屈,孩子愤怒,亲子关系恶化,何谈教育和影响?
前段时间看《未知的自己》,书中的一段话给我启发很深: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这句话倒是很符合一位心理学家的分析:
“匮乏的父母给出的爱好是讨好,丰盛的父母给出的爱是滋养;
贫瘠的父母给出的爱是打压,智慧的父母给出的爱是启发;
外求的父母给出的爱是教化,内求的父母给出的爱是感化。”
不把养育孩子当作一场父母不得不为之的功课;不把自己完全困在生活的劳苦中,偶尔生出那么一点热爱和浪漫。
我们变得不一样了,孩子也会发生变化:
1、家务是所有人的,不是你一个人的,家里偶尔脏一点、乱一点,没什么大不了;
2、给自己的生活“留一点白”,这点留白时间,做一点可以放空自己情绪的事;
3、多“走出去”,看看天空,见见老友,偶尔“浪费”下时间,才能给自己的精神充满电;
4、享受当下的喜悦,一朵花,一本书,一杯茶,一件衣服,都值得你驻足,你的喜悦是在当下的“享受”中自然发生的;
5、孩子的教育,和他遇到的环境,自身的性格都有关,环境改变不了,性格也没有对错,当你接纳孩子的一切面相了,你反而会欣赏和包容孩子的一切。

最后想说:
孩子爱不爱出门,是不是社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孩子看到父母怎样在平凡的生活中充满热情,然后照着父母的样子,激发出他们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父母足够自洽了,孩子才能轻装上阵。
你可以不急着对孩子负责,但一定要对自己负责。
毕竟,先养好自己,顺便才能渡好孩子。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