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招大战一触即发,各高中校都在纷纷发力。
最近,近年来势头强劲的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理工附中”)再次出手——联手“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开启战略合作,在数学这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学科全面发力,探索大中共育英才。
作为国家级“教改实验区首批基地校”、首批“海淀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和北京市“课创计划”首批实验集团,理工附中这所老牌名校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科学与技术高中为目标,构建五大融合课程领域,尤其加强数学、科学、技术、工程领域的课程创新。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理化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与ABB中国、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协同构建大中贯通、产学研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并取得一系列特色鲜明的育人成果。
日前出炉的2025年教育部英才计划名单中,理工附中有12名学生被录取,他们全部是理工附中高研实验室的学生成员。来自家长的分享,近年,理工实验(英才)班的高考成绩令人瞩目:该班第一年的高考成绩就展现出强劲实力——最高分698分,均分660分;今年,英才班高考平均分661分刷新记录。此外,全校学生近九成超特招线,再创新高,这些都体现出理工附中极为突出的加工能力。

联手中国科学院,
海淀老牌名校出招
伴随新一轮科技变革和高考改革,数学学科在人才选拔和竞争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这两年,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科学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份量不断升级,“得数学者得天下”的说法,在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和选拔中不断得到印证。
不少人还记得去年部分985高校发布的“强基计划”破格入围的条件,也就是“高考数学145以上”,引起网友热烈讨论。很多人认为,“数学单科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
作为北京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去年开始,在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指导下,北京市中小学以数学、科技两个领域启动了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在数学领域持续发现新的拔尖创新人才、进行多元评价,推进拔尖创新人才长链条培养。
7月4日,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数学之光,照亮传统与未来”2025海π数学节在理工附中举行闭幕仪式。理工附中2025年的数学节以“π日π对之哪吒闹πDAY”为主题,基于学段差异系统设计,将数学思维转化为可参与的场景,既全景呈现了小初高贯通课程成果,又动态记录了学习过程。
理工附中校长,物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海霞介绍,学校数学团队特别强大,共有特级正高级教师、市区级学带骨干教师30余人,其中关健副校长做为数学特级、正高级教师,带着团队实施多元课程,并尝试打破学段和知识壁垒,以贯通数学学科素养为核心,展现“基础-拓展-荣誉”三阶课程体系的持续发力,实现数学教育十二年全学段的连贯进阶。同时学校近年来引进20余位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顶尖学府的博士、博士后教师,他们充实到理化生科技教师团队中,为学校培育基础扎实、思维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筑牢课程根基,实现了知识学习与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

“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像工程师一样实践”
理工附中积极依托科学与技术高中建设契机,构建五大融合课程领域,尤其加强数学、科学、技术、工程领域的课程创新。
王海霞校长表示,学校通过重构学习空间、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评价机制,着力打造适应未来教育形态的新型育人模式,形成预见未来课程群、胜任未来课程群和创造未来课程群三大综合课程群。“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并帮助他们拓展面向未来的发展空间。”

理工附中以真实任务为导向、以提高思维品质为核心、以多学科融合为途径,多方共同实现高质量跨学科学习。在数学建模竞赛里,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每一个模型的构建都是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灵活运用;在趣味数学实验区,学生通过亲手测量、计算和验证,直观感受数学的奇妙……
据介绍,理工附中以实践互动生态来覆盖数学课堂,强调的不单纯是数学知识,而是以数学文化为内核、以实践体验为路径,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探索之旅,让学生在沉浸式参与中,提升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去年郭子堃同学高考698分,他就擅长将理论化为实践,在数学建模的赛场上展现创新潜力;今年徐康宁同学在化学学科获得满分,他说恰是数学思维训练让他学习力和思维力突出,成为斜杠青年。
理工附中的数学课程创新打破学科界限,搭建起跨学科融合的桥梁。比如,图案设计融合数学原理与艺术审美,力学分析贯通数学计算与物理规律……这种创新实践不仅反哺了课堂教学研究,还促使教师强化了知识整合。学校以跨学科思维培育学生综合素养,从而持续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升级,为学生全面发展筑牢根基。




12名学生入围
“2025年教育部英才计划”大名单
近年来,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方面,理工附中接连出招,构建系列研究性学习课程群。在高端实验室建设、特色课程建设、师资共享提升等方面,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全面深度合作意向”,搭建“2+4”合作培养机制,共同携手,升级理工实验班,新推国科实验班,打造大中衔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新范式。
作为这一范式的两个核心培养路径,“卓越工程师基础教育阶段培养项目”和“高研实验室培养项目”,正成为理工附中有效发现和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新渠道。
2024年,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与北京理工大学、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联合,成立“卓越工程师基础教育阶段培养项目”,联合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卓越工程师基础教育阶段培养项目”的成立,不仅是中学和大学深度合作的成果,更是小初高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探索。理工附中现有博士及博士后教师16人,在此基础上,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了一支包括院士30余人、长江学者30余人、特级教师17人、正高级教师19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171人在内的强大师资团队,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对标教育部“英才计划”、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科技俱乐部”的重点项目,理工附中依托“高研实验室”,为具备科研潜质的学生提供以“高校、高研、高企”前置培养平台,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展现创新实力。高研实验室包含智能制造、生化材料、物理工程、地理科学、经济工程5大领域的11个高研实验室,直指学科前沿、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同时学校与ABB中国、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汇川技术、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打造联合培养共同体,推动实施创新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在近日发布的2025年教育部英才计划名单中,理工附中有12名学生被录取,他们全部来自学校的高研实验室,在海淀区名列第三。近两年,教育部英才计划录取学校学生28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录取学生7人,北京市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录取学生8人,北京市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录取学生2人,共计45人,录取人数在北京市名列前茅。
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赛道,目前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育人举措正覆盖包括集团内五到十二年级的所有学生,针对不同年段,成立“理工少年班”、“理工卓越班”、“理工英才班”三大班型,同时学校还将利用集团化优势,打通直升通道,大力提升学生对基础学科、无人智能系统的学科兴趣,引导其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全局思维的成长和创新意识。
文 | 京教君
素材 |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